(重慶市銅梁二中,重慶 402560)
校本教研是指應用相關的教育規律去研究教學的過程、方式、內容等實踐活動。對于高中生來說,教師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不僅需要教授學生大量的生物知識還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高中教師才能更有效的教育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其實很多高中生對于生物這門學科都是比較感興趣的,通過生物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更多認識到生活中的生物,同時對其自身的習性也都有所了解,這樣便可以綜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高中生物教師在課堂中還一味采用“灌輸式”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在課堂一味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并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以至于很多學生逐漸對高中生物課堂失去了興趣。而且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高中生物校本教研的重要性,隨其活動的開展也沒有積極性,導致很多高中教師都沒有在課堂中開展高中生物校本教研[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教師并沒有對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有充足的的認知,因此需要轉變教師的這種思維模式,提高教師對高中生物校本教研的認識度,進而為新課程理念的順利轉變奠定基礎。
從目前來看,每一個高中學校之間沒有過多的聯系和交集,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教授自己的,每一個學校都有每一個學校的特色,這樣不僅無法更有效的教育學生還會阻礙了高中生物校本教研的開展。這個活動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然后針對活動說出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很多高中院校將自身的經費都用在教育學生上以及設施的建設上,導致經常出現校本教研活動經費有限的情況,這樣不僅無法開展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活動也沒有能力聘請相關的生物專家進行指導。
在20 世紀90 年代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就直接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和反思的和。對于高中生來說,生物教師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教師不僅可以教授學生大量的生物知識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研究生物內在的一些因素,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的樂趣。而且生物教師本身就是研究生物的專業人才,所以教師需要注重開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對生物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還可以提高教師的自身水平[2]。現階段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師想要更有效的教育學生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對生物知識進行反思和總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進而更好開展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活動。而且教師還可以同學生一起進行開展實踐活動,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例如:學生進行學習《無氧呼吸》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對這個知識進行開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動,通過實踐來證明這個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將高中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高中生進行800 米長跑,教師當做裁判,高中生在跑步完之后大多數都會出現腰酸背痛的感覺,針對學生的這種感觸,教師便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為什么大家在跑步之后會出現腰酸背痛的感覺呢?”然后學生便可以針對學生的知識解釋道:“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高中生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
高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的一點就是想要更好教育學生需要教師合理選擇校本課程內容,選擇一些與我國時代發展以及經濟、技術發展相符合的課程,例如我國新時代出現的一些技術:“基因工程”、“克隆技術”、“試管嬰兒”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完善的了解課程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要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校本課程內容,從而實現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活動,通過這些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教師需要同學生一起參與到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活動中,讓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奧秘與樂趣[3]。而且高中教師需要注重完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體系來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這樣教師才能更了解學生,進而更好開展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活動。而且教師本身需要注重對活動的評價,進而通過高中生物校本教研活動來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校本教研中,教師為了更好教育學生就需要針對高中生物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讓高中生更好學習生物知識。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針對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進行開展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有效學習生物知識,并在課堂中感受生物知識的魅力,從而在日后的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