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中心小學,浙江 杭州 310000)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孩子是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學習習慣還完全沒有養成,自控力較差。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他們基本很難自覺地安靜下來去認真看書。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特別是一年級閱讀教學,大部分教師都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在課堂中引導孩子讀課文,步驟比較死板,先是找出不認識的字詞,再一句話一句話地對文章進行講解。這種落后的閱讀教學模式抹殺了孩子們的想象能力,也限制了小學生的閱讀思維,這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養成。單一的閱讀教學方式,對一年級小學生的閱讀學習來說更像是一道阻礙,不利于小學生閱讀學習觀的形成。
筆者近三年來一直從教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發現一年級的語文課外閱讀教學,老師會涉及到,但不夠多元;學生有興趣,但不夠持久;家長有意識,但不夠重視。所以小學一年級的閱讀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這對孩子以后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筆者希望用打卡式的課外閱讀把孩子、家長、教師聯系起來,三者互為監督,共同堅持。
葉圣陶曾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而使學生自己閱讀,興趣就是最大的驅動力。如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首先是要對書籍的內容產生興趣。所以筆者在家長的幫助下做了一個前期調查,家長帶著孩子去新華書店,讓孩子們自己自主挑選喜歡看的幾本書籍。根據家長們的反饋,大致得出一年級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哪里。
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學生、家長、教師三者的相互配合,相互督促。而用記錄卡的形式來記錄閱讀,這給了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一種心理上的“儀式感”。制定不一樣的閱讀記錄卡,讓三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1.打卡課外閱讀之“伴讀”。
每天早上八點到八點十五是班級的教師陪伴閱讀時間。
考慮到一年級的學生在學業上剛剛起步,識字量比較少,拼音的運用也還不夠熟練。大部分孩子在課外閱讀上會有一定的障礙,閱讀速度較慢。為了不打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每天有十五分鐘是教師給孩子們“講故事”。
2.打卡課外閱讀之“自讀”。
每天的十二點到十二點半是班級的自主課外閱讀時間。
一年級的孩子拼音剛剛學會,識字量較少,耐心不足,注意力也較容易分散。半個小時的閱讀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如坐針氈。孩子們的閱讀在于教師的監督以及想要獲得獎品的愿望。部分孩子只看圖片,不看文字;部分孩子來來回回地去讀書角換書。所以如果是單純地閱讀了就打卡完成了任務,閱讀效率就沒有體現。孩子們漸漸會把閱讀當作是換取獎品的一種途徑,不會認真對待。
所以在閱讀記錄卡上有一個額外獎勵。是教師送給閱讀認真的學生的星星。這樣的榜樣力量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樣的閱讀才是好的閱讀。
一年的時間,打卡式課外閱讀,把家長、孩子、教師聯系起來堅持去做一件事,成效還是比較大的。
1.識字量增加。一年級的識字量在800 個左右。低段的識字原則是“多認少寫”,而如何讓孩子快速地識記一個字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復現”,一個生字反復出現。而課外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2.詞匯量增加,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在經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和課外閱讀之后,孩子們的詞匯量明顯增多,表達能力也增強不好。同樣一幅圖片,很多孩子甚至能語序通順地編出一個故事來。
陪伴是家長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現在的社會,家長會被家務、手機等各種各樣的事情牽絆,并沒有真正地陪在孩子身邊。而用記錄卡的方式進行打卡式課外閱讀,把家長和孩子牽在一起,家長需要放下手機,認真地聽孩子講故事才能完成完成記錄卡。這才是真正的“陪伴”。
堅持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課外閱讀上,最難堅持的就是教師了。很多教師有了新的教學計劃的時候,都會很快地去執行,也許初見成效,也許毫無成效。但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師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外在因素而漸漸擱淺曾經的教學計劃。最后便不了了之。
打卡式的課外閱讀,讓家長和學生給了老師一個堅持下去的驅動力。
通過一年的堅持,筆者發現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提高。比如當家長把孩子的閱讀視頻發到家長群的時候,比較雜亂無章,很多家長會重復發,而漏掉的家長也很難發現。反復的刷屏對讓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困擾。
教師及時評價語很少。當家長把孩子的閱讀視頻發到群里的時候,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是希望得到教師評價的。而且及時評價也可以及時糾正孩子閱讀上的錯誤。在家長群里及時表揚對家長、孩子來說更是一種無形的鼓勵。所以,在今后的實踐中,一定要把教師及時評價這一塊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