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紅 劉發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人民有獲得感”如果落實到高校思政課上,就是要堅守落實“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使命,不斷提升“思政課獲得感”,以滿足青年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當前學界對“思政課獲得感”研究已經轟轟烈烈展開,從眾多視角探討了“思政課獲得感”的地位與作用、概念、內涵、主體、生成機理、構成生成機理,以及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的路徑與方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獲得感”是檢驗思政課成效的重要標準已經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一是從評價思政課的質量和上好思政課的水平角度,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既是檢驗的試金石,也是評判的重要標準。二是認為在思政課的綜合評價體系中,提升課程培養對象——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青年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獲得感應當是檢驗其實效性的最終標準。三是認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獲得感是辦好思政課的價值導向,也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的動力支撐。
目前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概念和內涵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對“獲得感”和“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概念和內涵進行界定,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如程仕波和熊建生根據《現代漢語大詞典》對“獲得”的解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包括主動獲得和教育對象被動接受與等待教育者的給予內容兩種形式。而寧文英、黃冬霞和吳滿意從詞語結構分析,強調“獲得感”是由“獲得”和“感”結合而成的復合詞,從詞性上來說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用語。其中寧文英認為“獲得”是“感”的基本前提和準備,“感”是“獲得”的結果狀態和情感升華,進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對象借助教育活動對于知識價值的持續信仰和由此產生的對于自我價值深度認同的情感集合。黃冬霞認為,“獲得”與“感”是遞進關系,有了實實在在地“獲得”,才會激發主觀層面的觸動和感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指教育對象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因實實在在的收獲而產生的持續的正向的主觀感受。二是直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概念和內涵。“有學者從生成視角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在教育活動參與過程之中因真切的獲得感知而產生的持續正向的心理體驗。有學者從結果視角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一種意識形態層面的獲得,指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多層面的獲得。還有學者則從教學實踐的視角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問題,指向課程的有用性,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個體學習從被動向主動的轉換。”
部分研究是從教師和學生兩類主體的“獲得感”的角度進行研究。姚迎春和楊業華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既包括大學生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單獨的或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與教,是對取得知識論層面的、價值觀層面的和方法論層面的實際增益和主觀受益的統稱。不過更多的研究傾向于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獲得感”。
關于“思政課獲得感”的生成機理,一般認為是“期望獲得滿足”,部分學者做了較為細致地研究。有學者從供給側角度對其邏輯生成規律進行了探討,也有學者從價值認同角度對其內在生成邏輯進行了探討,還有學者對其內生外化機制進行了研究。如:寧文英認為,作為對于自我價值深度認同的情感集合,情感期待——心理共情——有效對話——意義共享是其內在生成邏輯。黃冬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主要由內生機制和外化機制相互作用而形成。內生機制遵循“教育對象學的期望——教育對象的參與體驗——教育對象的需求滿足——教育對象的價值認同”的生成路線;外化機制遵循“教育者教的期望——教育資源的整合——教育環境的優化——教育主體的共建”的促生路線。
學界普遍認為,“思政課獲得感”的內容包括認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實踐要素;心理層面的獲得感、思想層面的獲得感和行為層面的獲得感;道德和規則的獲得感、成長地獲得感等。如朱國棟認為,“思政課獲得感”的核心內容有思想的獲得感、情感的獲得感、道德和規則的獲得感、成長地獲得感。這些獲得感互補互促,共同聚焦于增強大學生地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閻國華認為“期望”是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內在要素。
影響“思政課獲得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界分別從思政課施教主體——教師、受教育主體——學生,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精神、教學方式創新、育人方式創新等多方面對影響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主客觀因素進行了分析。如提出影響“思政課獲得感”有三大主要因素——課堂、考核和教師。再如提出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導致青年大學生感覺教學內容抽象難懂,哪怕是明白其重要性,仍然提不起學習興趣。
學界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師隊伍、學生需要等多個方面,或綜合各方面提出了許多相關切實可行的舉措。如趙靜認為,提升思政課獲得感要堅持目標導向、學生導向、問題導向和參與導向等“四個導向”。陳燦芬則認為,緊扣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這三個重點環節是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重要切入點。邵雅利認為思政課要提升學生獲得感,應該從獲得感的基礎、獲得感的來源、獲得的信服水平、獲得的環境這四個方面著手。
雖然對“思政課獲得感”研究是多視角的,但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唯一的,既“提升思政課獲得感”。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提升其“獲得感”離不開教師、學生、教材、課堂和評價等教學活動的五個基本環節。在對思政課“八個統一”要求中,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對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出的要求;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與價值性、知識性相統一強調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強調的是教學育人方法;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強調了教材體系的“守正”和“教學體系”的創新以及統一要求和因時因地因材的分類施教;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定位。“八個統一”既囊括了“五個基本環節”,又強調它們“五位一體”,既緊密相連,又缺一不可。
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是教師”,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對于上好思政課至關重要。思政課教師應認真比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六個要”和“八個統一”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在教學活動中理直氣壯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用強大真理的力量和透徹的學理分析支撐強有力的政治引導和批判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將理論與新時代建設實踐相結合,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因材施教,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育人方法。用濃重的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涵養成為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引路人和示范者。
思政課的學習主體是青年大學生,思政課上有沒有成效,最終也要落實到“學生的獲得”上。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期望、了解大學生更喜歡的學習形式、分析影響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影響因素、評估當前大學生的學情現狀,結合學生們的實際,以推進學生主體性發揮為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育人方法的基本原則,探索推進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具體方法。以在浙江科技學院概論課教學實踐為例:浙江科技學院是以國際化辦學為特色的應用型大學,針對國際化程度較高這一特點,在實踐教學中增加了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為主題的“課內比賽”,貼近學生實際的課堂活動提升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同學們用心收集準備的感人故事和新時代發展成就,不僅教育了自己,也教育了其他同學。
思政課教材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教材作為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載體,是教學的根本遵循,是探索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基本原則。首先在“堅持教材體系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內容,構建教學體系和教學思路。” 二是在創新教學內容上,不能偏離教材,即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三是在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問題的基礎上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四是緊密結合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連接的方法。五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探索對教材內容功能性挖掘的方法。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用好課堂,一是要在思政課上講清講透馬克思主義,幫助學生“真懂”“真信”,能“真用”,做好政治引導。二是探索各種課堂形式、各種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好的發揮。三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用濃厚的家國情懷、傳道情懷和仁愛情懷影響學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學生,讓學生愛上思政課。
在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的各環節中,“考 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對“教師”的科學評價體系,這既關系著教師準確把握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又關系著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地發揮。二是建立對“學生”的科學評價。思政課對學生的評價應該落實在“真懂”“真信”“真用”上,既要通過傳統考試模式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水平,還要考核學生平時的實際表現。作為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不僅要考核學生短期受益的情況,還要考查學生長遠受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