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澤
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與改革,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教學任務。學校以及教師都非常重視德育工作的展開,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小學品德課堂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與獨立撕開能力的代表學科,可以說是德育的主陣地。將核心素養的培育滲透于此,讓學生在今后成長的道路上,無論生活還是學習都能以健全的人格樂學善學、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對于老師而言,將核心素養滲透于日常教學中不僅是對自我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是作為老師責任承擔的體現,對于孩子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灌輸更是做人的培養。
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要想展開德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就需要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充分尊重和了解學生,一切教學活動的展開都要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的實際發展與需求出發,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讓學生能夠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作為老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感受社會,將品德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敢在課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核心素養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會學生尊重別人,作為老師更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想法。作為 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積極解決問題。在課上教學中,提倡發散式思維,為學生營造一個道德與法治的高效課堂。
在小學階段,學生們會慢慢養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如果在此階段,老師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未來成長與發展都會有重要意義。品德課是德育的良田,作為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能夠對核心素養有自己的認識,能夠注重提升個人素養,這對終身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本教材時,老師首先要讓學生們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社會,讓學生們積極表達自己對這兩個詞的看法,在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道德事件、法治事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事件帶給你什么影響。通過這種良性的引導,讓學生們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本中的知識。
小學品德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積極作用。道德與法治本就來源于現實生活的大事小事中,老師應該將課程內容結合現實生活,為學生們創設一個真實情境,讓學生能夠有興趣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時,針對“法律”這一問題,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辦法律知識競賽,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參加比賽,每組每人列舉一個我們身邊的法律知識,由老師評價該知識是否正確,最后列舉最多正確法律知識的小組獲勝。此外還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創造一個課堂法庭,讓學生們扮演法官、律師等角色,針對一些法律問題展開探討。在這種情境化場景中,學生們便會進入到角色,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感悟,獲得更好的德育教育。
作為品德老師,要想在課堂上展開德育,還應該從自身做起,不斷提升個人素養,能夠用自己的品行影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觀念,讓學生也能以老師為標準,約束自身的行為。小學生可能并不懂德育的重要意義,但是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將老師當作榜樣。所以作為品德老師更要約束自身的一言一行。例如在四年級《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第十課《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章節中,老師教導學生們環境污染的危害性,人與動物與植物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給我們帶來鳥語花香,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卻越來越嚴重,保護自然是人類的大事。老師可以與實際教學工作相結合。不浪費任何教學材料,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并將這些保護環境的小細節告知學生。在勞動衛生活動時參與到學生中,而不是指揮學生做。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學生們明白如何保護自然環境,這也是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有著積極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理念不斷進步,德育與核心素養培養都是現代教育中教學的重點。品德課是培養學生思想品性、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課程,是核心素養的主陣地。作為品德老師,一切教學活動的展開都應該尊重和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個人素養,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通過創設情境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結合學生的需求,針對不同的困難與挑戰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合理教學方案,在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