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第九中學校,四川 內江 641000)
實踐探索,是指發現生活中的知識且親身去體驗與感受,從而去找到答案并自主的發掘更深層次的學習方式。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這種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不僅在初中地理中結合書本知識去實踐,也可應用于生活的點滴小事,在社會這種大環境下,必將成為自身發展不可缺失的部分。自主的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在探索中讓學習者找到自身的長處并保持發揚,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以及知識點的不同,所采用的圖像也是有所差異的,在實踐的教學中,根據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學生的接受程度不同,一節課所使用的圖像形式也不盡相同。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分為以下幾種圖像類型。
初中學生學習的地理圖大致分為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之前,保證被接受者能夠充分預習和了解地圖的分部梗概,在授課時引導學生去探索地圖讓學生認識了解地圖中的經度緯度的具體位置,各大洋各大洲的位置[1]。例如:在教學《中國的位置與疆域》一節課程中,可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給各組分配找尋教學所涉及的地理位置,找尋完成后,可讓各小組的代表按照地圖的版塊去站位,比如,ABC 組分別分配找尋的地圖位置分別是:四川省,安徽省,云南省,讓三組隊伍派出代表,在講臺前面根據中國地圖來站位展示所找尋出的位置,云南省在四川省的南邊,按照地圖中各省市的位置,C 組代表就要站在B 組代表的左邊,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知識點自然而然的融入教學中,不僅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地理學習興趣,也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進而師生關系也更加和諧。
地理學科在初中階段所導入的示意圖以因果關系居多。即就是把地理事物發展成形后的成因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歸納的圖像,這種圖像類型的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事物的發展經過及最終結果,減少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無法準確知曉地標的位置而產生的講解偏差。例如:在教學《氣候》這一課中,對于氣候的形成因果就可以運用示意圖進行講解。由于秦嶺淮河以北,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以導致了溫帶季風氣候。又比如云南南部,臺灣南部,雷州半島等地方夏季多雨水且常年高溫,則形成了熱帶季風氣候。諸如此類,盡可將這些知識點用示意圖表示出來,簡潔明了,易于學生學習掌握并運用。
統計圖在地理學科中多用于展示事物的發展規律,由圖的走向看出事物的發展趨勢,從而得到相對應的結論[2]。例如:在《中國的自然資源》的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將開國初期,改革開放和現如今的中國自然資源總量進行統計,并畫出統計圖,小組討論不同時期同一資源的儲備量,量多量少得到的原因是由什么導致的,從資源儲備量的多少也可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從統計圖上看出國家的強大。統計的過程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地理圖像的良好分析,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習技能。根據圖像呈現的內容,分析出圖像所包含的信息,提煉出內容的關鍵核心知識點,從而去運用到考試學習或是生活中去。靈活運用地理圖像,不僅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分析運用的能力,從而提升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效率。
地理圖像的比較,相對于教師層面,有利于對差異類,發展類課件的講授減輕授課負擔,不用過于擔心被接受者是否能夠完全理解教師的本意。對于學生層面,通過圖像的比較,能夠很好的發現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有利于對練習或是考試題目的理解。用地理圖像的比較來進行授課,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也使得一些地理知識能夠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地理圖像與實踐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圖像的形成也是根據實踐結果所產生的,沒有實踐去考察,就沒有圖像所呈現的內容。對于初中生來說,地理圖像的學習是極其重要的環節,書面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要學會認識地圖,看懂地圖,理解地圖,更利于自身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也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圖像的教學方式在地理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圖像法使繁瑣的文字變得簡潔明了,知識點變得更加清晰直白,也能使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課堂氛圍更加和諧,也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抽象知識點的解答更加快捷,在圖像中認知,在實踐中探索,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記得更加牢固,學習動力增加,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