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潔瑩
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幼兒文學課程在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門專業必修課。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該門課程是一門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幼兒詩、童話等幼兒文學文體為載體,將幼兒文學知識和幼兒教學有機融合、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著眼于提高學生分析欣賞幼兒文學作品的能力,并訓練學生學習創作和編寫一般的兒童讀物。
幼兒文學課程對各類文體的基本理論、鑒賞閱讀、展示創編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眾多的教材中,各類文體所占的篇章都比較多,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文體的課時比例也較高。
兒歌是一種適合幼兒聽賞誦唱的歌謠,是幼兒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也稱“童謠”。在幼兒文學中,童謠合轍押韻,有明顯的實用性和游戲性,符合幼兒特有的心理需求和欣賞趣味,非常適合幼兒吟誦傳唱。在眾多的幼兒文學教材中,都將兒歌列為眾多文體的第一個篇章進行介紹。
在我們能接觸到的教材當中,兒歌這一章節里使用的兒歌例子大部分都是北方或其他省、地區的經典童謠。教育要結合當地社會背景和文化,華南地區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課堂上能接觸到的嶺南童謠數量極少,如果能結合教材知識對其進行分析,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旋律和歌詞中體會兒歌這一文體的特征和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兒歌的鑒賞和理解能力,培養良好的文學素養。
總體來說,兒歌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內容貼近低幼兒童的生活,表達上符合低幼兒童語言特點及審美情趣,采用口語化韻語來敘事表意,具有童趣美、音樂美、游戲性等特點。
比如,粵語童謠《打開蚊帳》:“打開蚊帳,打開蚊帳,有只蚊,有只蚊,快啲攞把扇嚟,快啲攞把扇嚟,潑走佢,潑走佢。”這首童謠描寫夏天晚上房間里很多蚊子的場景,當中的“蚊”可以由兒童隨性換成其他小動物,非常有趣生動,富有童趣。這首歌和經典童謠《兩只老虎》同一旋律,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音韻美,一直有很高的傳唱度。
根據不同的內容題材和語言特點,兒歌可以分為搖籃歌、逗樂歌、數數歌、連鎖歌、問答歌、繞口令、游戲歌、謎語歌、顛倒歌等類型。
搖籃歌也就是搖籃曲、催眠曲,是幼兒后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粵語童謠《月光光》就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搖籃歌:“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媽要趕插秧咯,阿爺睇牛佢上山岡……蝦仔你快啲瞇埋眼,一覺瞓到大天光啊。”這首童謠描繪了嶺南水上人家晚上哄孩子睡覺的場面,韻律和諧,節奏舒緩,在閩語、客家話地區都有不同的版本,在華南地區已經成為一首傳唱度非常高的童謠。
《月光光》的另一個版本則可以歸類為連鎖歌:“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子姜,子姜辣,買菩達,菩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連鎖歌用頂針的修辭手法來構建兒歌,上下句連鎖相扣,讓幼兒在獲得音樂快感的同時訓練語言、培養思維,非常適合幼兒傳唱。另一方面,這首《月光光》包含檳榔、菩達(即苦瓜)等外來物產和“番鬼仔”(粵語對外國人的稱呼),是廣東早年對外開放的旁證。這種地域性和時代性恰好也是兒歌變異性這一特點的體現。
又比如,童謠《排排坐,食粉果》:“排排坐,食粉果,豬拉柴,狗燒火,貓兒擔凳姑婆坐……”《大笨象會跳舞》:“大笨象會跳舞,馬騮仔會上樹,長頸鹿會打關斗……”將正常的事物有意識地加以趣味性顛倒,使幼兒在體驗不合理的事物特性中感受到荒誕的情趣,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充滿童趣。
以上幾個例子都說明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經典的粵語童謠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介紹兒歌的各個特點和分類之后,展示相應的粵語童謠,再加以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熟悉兒歌的代表作品,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認識幼兒文學在幼兒成長中的意義,培養良好的幼兒文學素養。
另外,幼兒文學課程的能力目標包含有誦讀兒歌等作品再現能力和兒歌表演等文學作品應用能力。在經典兒歌講解后,教師可布置學生進行課堂模擬教學,教學內容可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方言區的童謠。學生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了解該童謠的背景知識,也即前文提到的兒歌地域性、時代性特點,并在模擬教學時加強理解。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學生對兒歌的表現能力和應用能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本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傳承。
兒歌是幼兒文學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幼兒最初接觸的文學樣式,具有較強的童趣美、音樂美、游戲性,又有明顯地域性和時代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粵語童謠對學生進行教學講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兒歌特征、分類的理解,又起到傳承本土方言文化的作用。將本土文學適當地應用到其他類似課程當中,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是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