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新場鎮中心學校,四川 內江 642458)
小學高段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明顯呈現兩級分化。特別是學困生,每次檢測后,教師都看到一些學生的應用題要么空白,要么胡亂解答。原因是多樣的,在此就不一一贅述。筆者從事小學教育十多年,對提高小學高段學困生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做過許多探索?,F將我一些做法就教于大方。
要提高學困生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首先要讓他們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數學應用意識。在教學中,我盡量創設豐富生動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用數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妙處,讓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就讓學生自帶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到課堂中,并讓他們根據不同的體積制作一些有用的物體。為此,我特意把學困生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觀看,讓他們有成就感。在教學“列方程解決問題”時,我沒用教材例題來教學,而是編寫了一些身邊事物的列方程應用題,如學生人數,超市購物,學校圖書等生活內容,強化數學意識,增強學習興趣,理解“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五年級有這樣一道題:靠墻邊圍成一個花壇,圍花壇的籬笆長46米,求此花壇的面積。僅從文字描述的條件是無論如何也求不出花壇面積的,那就必須從附上的圖中找需要的條件。從圖上可看出花壇是一個梯形,高20米。把文字條件結合圖示可得出,上底+下底+高=46米,那上下底之和即46-20=26米。再用梯形公式計算就能求出花壇面積:26×20÷2=260(平方米)。
教師要教會學生善于在題干中尋找關鍵詞句,把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如“小賣部要做一個長2.2米,寬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臺,現在要在柜臺的各邊都安上角鐵,這個柜臺需要多少米角鐵?”此題有一半學生算的竟是玻璃柜臺的表面積。我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邱勇說,從題的第一句話得出要求玻璃柜臺的表面積。話音剛落,劉針財同學就立即舉手反對。他說邱勇同學沒讀完題,現在要在柜臺各邊安角鐵,從“各邊”(數學語言)可看出是要求玻璃柜臺的棱長總和。接著我問其他學生有何想法?姜濤同學舉手說,從問題的單位“米”也可看出,這不是求表面積而是求棱長總和。我當即對劉針財和姜濤善抓關鍵詞句進行了表揚。
我常常鼓勵學困生用線段或圖形把題中所講的各個數量及其相互關系表示出來。如在教學求拼組圖形的面積時,我就讓學生把圖畫出來,題中的數量關系就直觀形象反映出來了,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然后我又讓學生口述解題思路,盡量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說出其思考過程。雖然學困生說得不完整或不準確,但同樣培養了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如“爸爸身高1.80米,比小明身高的2倍少25厘米,小明身高多少米?”有學生這樣做:(1.8+25)÷2=13.4(米)。聯系生活一檢查,就發現小明身高怎么可能有13.4米呢?仔細一瞧,單位沒統一。只需把25厘米換成0.25米,就可得出正確答案:(1.8+0.25)÷2=1.025(米)。
如“小紅有雞20只,比鵝的2倍要少4只,鵝有幾只?”有學生這樣計算:(20-4)÷2=8(只)。我叫學生把條件和問題一交換,鵝的2倍減4為8×2-4=12只,與條件中的20只不一致,那肯定錯了。原來雞要加上4只才是鵝的2倍。正確計算應為(20+4)÷2=12(只)。
如“做一面中隊旗幟需用多少布?”(附圖中有數據)方法一:把它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即(80+80-20)×30÷2×2;方法二:把它看成一個正方形和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即60×60+30×20÷2×2;方法三:把它看成一個大長方形減去一個三角形,即80×60-60×20÷2;……然后看答案是否一致,就能判定自己所做的題是否正確了。
課堂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讓他們自己提問編題,自己編寫作業。如我在教長方體表面積時,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以此激趣求知;然后通過提問探討,了解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通過探索發現,找到長寬高與各個面的關系,最終讓學生得出長方體計算公式。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我只是引導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發現了新知識。當然學困生有一定學習難度,我就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
對學困生來說,課外輔導是必不可少的。單憑老師一人輔導,也力不從心。所以我充分利用班上優等生的力量,成立點對點的學習小組,兩三人為一組,結對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探討。有同學幫助,學困生的學習壓力就小得多。當然我事先要對小老師們做好培訓,交給他們一些輔導方法。
總之,要提高學困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需要教師付出智慧和心血,做到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