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瑜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18)
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受移動智能終端的影響頗深,其生活、學習習慣都與手機、網絡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一現象早已為教育平臺開發者所關注,并應時推出了各類移動教學平臺供有學習需求的用戶使用。這不僅是商業的機遇,也是教育的機遇。對于高校思政課這類關乎學生思想教育的學科,充分利用并融合好這一教育機遇很有必要。
創新教學的形式。常規的思政課堂秩序性強,對學生能起到規律的、漸進的教育成效。然而,秩序被強調的同時,也注定了它處處受限,其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不能做到隨時隨地教育。移動教學平臺依托于移動終端[1],可以實現人在哪、手機在哪、網絡在哪,那么教育就可以在哪。這是對以往教學形式的突破、創新。同時教育平臺往往也不單一有教育內容,還包含人與人的交流功能,可以實現生生、師生之間的即時討論,是脫離課堂之后的另一種“面對面”交流。而移動教學平臺因為有網絡作為支撐,其對思政知識的架構、講解都更便于轉化為具象形式,即可以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學習刺激,可謂形式多樣。
提升教學針對性。基于網絡而推進的移動教學平臺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資源獲取渠道,還背靠大數據優勢,能夠以數據對教學形成側重,進而對學生展開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如,“知到”這一教學平臺是智慧樹網的子品牌,其辦平臺的理念源自大學課堂,更為大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教學服務。當應用該平臺展開思政教育時,大學師生不僅能在平臺上觀看思政直播課、實時共享,還能在翻轉課堂問答模塊進行開放性的提問、回答、評論,使每個參與者都成為平臺上學習的主動者、主導者。而思政教師恰好可以根據教學平臺的學生參與情況來分析學情,規劃后來的教學方案。此外,不同平臺有不同優勢。一些更加成熟的平臺甚至可以直接將學生的個性化學情數據以結果形式給到教師,這對教師日后的有針對性教學意義重大。
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協調。無論是傳統課堂,還是采用多種創新教學路徑的新課堂,我們都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擔當好主導角色。此理念同樣適用與對移動教學平臺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之中。移動平臺固然有資源豐富、形式多彩等優勢,但是對于對思政知識整體體系缺乏把握的大學生而言,還難以避免學習時存在的盲目性。而思政教師教學經驗充足,能對知識細加工、精組合,進而完成教學引導,所以保持教師的主導作用關系到學生學習思政的格局與效果。同時,站在學習思政內容的角度,學生才是對知識接受、內化的主體,應該在采用平臺學習時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對知識進行加工、組合,其一切目的的作用者都是學生。所以,思政教師在應用移動教學平臺時,一定要重視其教學策略對學生內驅力的調動,把移動教學平臺轉化為協調自身教學主導性與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有力手段和媒介。
平臺技術和教學思想相協調。移動教學平臺是依靠技術來實現教學創新的。而技術的先進,即其對傳統課堂難以實現的教學效果進行的拓展、延伸都是平臺發展的亮點。況且不同的教學平臺主打的具體亮點各不相同,它們所涵蓋的教學領域又十分寬泛,很容易使教師在選擇、應用平臺時被其技術亮點吸引,而忽視了其教學思想是否足夠有深度,是否符合教學預期。為此,在進行移動教學平臺和思政課的融合時,教師一定要著重審視平臺上的內容設置,注意讓平臺教學和常規教學形成思想引導上的互為配合、補充。同時,教學平臺的功能性設置也要充分發揮工具作用[5],如平臺的日打卡功能、答題功能、調查反饋功能等,都是教師常規思政課的有力幫手,其技術實現的效果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選擇應用教學平臺時,其技術性與教學的思想性是否協調就是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交互實現和資源共享相協調。教師將移動教學平臺融入思政課,就意味著要對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動態進行監督,要充分了解平臺學情,那么平臺的交互性如何、資源能否被有效共享就十分關鍵。交互性方面:移動教學平臺是教學融合中的常規課堂的補充性課堂,其作用不單包括實現學生自學,還要包括必要的“課上”互動,如教師就熱點時政問題在平臺發起辯論活動、學生觀看專題講座視頻后在平臺寫下觀后感反饋給教師、學生間互相搶答預留問題等。這些交互活動能夠活躍平臺上的學習氣氛,實現更高效率的“自學”。資源共享方面:要實現思政課與移動教學平臺的高度融合,就應該讓平臺真正擔當起資源媒介的職責,讓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因平臺而得到承載、共享。這個過程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是資源分享的主體,當任何人發掘到優質思政資源時,都可以把移動教學平臺作為共享手段,及時上傳并號召大家圍觀、探討。所以,教師在做相關融合時,應注重平臺交互實現與資源共享相協調。
落實國家政策。新時期,我國的教育倡導對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一直都在推進“互聯網+教育”。而我們以往都把現代化技術手段關注在多媒體等課堂新手段上,對移動教學平臺還處于相對不熟悉階段。雖然移動教學平臺與多媒體相比,出現和落實于教學中較晚,但同樣屬于教學新手段范疇,也是國家呼吁的“互聯網+教育”的涵蓋內容。可以說,思政教師積極融合移動平臺教學,是對國家政策的落實和響應。[2]如,2018年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就指出,“要深入研究網絡教學的內容設計和功能發揮,不斷創新網絡教學形式,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
優化資源配置。移動教學平臺的網絡特性能夠實現對思政教學資源的高頻度共享,而在共享過程中,平臺為追求高規格發展還需對不同資源進行適時的更新、整合,進而促進其優化配置。同時,平臺用戶都是學生、教師等,對其資源的提供也會形成反饋,能夠幫助平臺對內容進行更科學的整合,進而在推廣服務的同時,實現對思政教學的革新。
平臺認可程度不高。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和普及,需要經歷被人們充分認識和接受的過程。而移動教學平臺對很多思政教師而言就是新事物,還沒有被他們充分認可。一方面,移動教學平臺的使用依托于移動終端技術,而恰恰很多教師并不善于使用手機,尤其一些老教師,要使用手機進行“上課”和互動,這對他們來說有一定挑戰。另一方面,一些線上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等還有待于時間考證,同時還需要師生共同以平臺為載體展開一定時間段的實踐方能初見成效,其對師生的時間投入、精力投入也是考驗。所以,不少思政教師對移動教學平臺都保持中立態度,不夠主動。
教學資源重復開發。移動教學平臺于思政課師生而言是教與學的載體,是工具性的;于開發平臺者而言則是商品,是商品就要凸顯“賣點”。這就導致各大移動教學平臺開發商競相發掘教學資源,都想以資源的豐富、新穎等特點為推廣亮點。于是,相同的思政教學資源在某個平臺上開發一遍后,在另一個平臺上也在開發,就陷入了重復開發的資源浪費之中。這要歸因于當下的平臺開發環境。當前,我國還沒有相對統一的網絡資源開發、建設標準,未能實現對網絡教學資源的科學管理與分類。
忽略互聯網的互動。當下的移動教學平臺具有一定的互動功能,但是其針對性、體系性不強,所以我們依然認為其忽略了互聯網的互動性。這主要體現在,如平臺提供了一門高校思政課程,但是卻不對其后續進行適時更新與完善,使該課程思想始終停留在被開發的當下,這是平臺與時代互動的缺失。思政課的思想精髓是隨著時代變化始終保持更新的,所以其課程內容也必須保持更新狀態。[3]此外,平臺對一門課程的學習交流功能、考核功能、系統題庫功能等也沒有充分開發,使其交互作用僅僅停留在問答、對話等淺顯層面上。
建構合理匹配的機制。這里談到的匹配指的是高校思政課實際教學開展需要與移動教學平臺內容設計的契合。移動教學平臺的各開發者為了平臺具有足夠的競爭實力,會對其平臺要素有不同側重。而教師則不能被平臺外觀的花哨、內容的復雜、功能的多樣等表面因素所左右,應該以自身教學需要為標準,選擇契合思政課學科特性,并在理論、思維高度上反映時代特色的移動教學平臺作為融合對象。如,思政課注重對學生思想的潛移默化的引領,那么該移動教學平臺就需要滿足師生、生生的溝通、互動需求,其內容與教材高度匹配的同時,要有對知識的深度、廣度拓展,且隨時供大家分享、討論。此外,移動教學平臺的內容如果有以用戶為主體進行建構的功能則是更好的,即師生可以依據個性化需要對內容進行一定范圍內的增刪、排列、自制等,這也對平臺匹配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建立正確導向的機制。教師是思政課的價值導向引領者,其一切課堂教學的內容選擇、形式呈現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收獲。在教學中融合使用移動教學平臺歸根結底是教師落實“互聯網+”的體現。但落實信息化教學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師不能加以混淆,更不能以急功近利的視角看待對移動教學平臺的融合。教師的價值取向應始終傾向于對思政理論的教學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進而以個人努力找到存在感、價值感等。為此,教師在融合平臺與教學時,須以學生為主體視角甄選移動教學平臺乃至其具體功能設計、內容編排;不能把移動教學平臺作為為自己信息化教學加成的功利性存在,否則就會落得教師教得浮于表面,學生學得無法入心,信息化手段用得流于擺設。
建立雙向協同的機制。使用移動教學平臺,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師生關系走出了常規課堂,但是走出課堂后的教學互動仍應得到重視。也就是說,在移動教學平臺上的學生動向應該與教師的指導始終雙向并存、協同作戰。為提高指導的效率,教師可對平臺上的學習進行分組劃任務,讓學生有組織、有紀律地分工合作。此外,教師還要做主動參與者、分享者,把移動平臺作為有效的信息傳播渠道,帶領學生收集、整合,甚至制作具有思想深度的學習資源,其形式不限于音視頻、文檔、網址等。
整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互動關系,是另一種“面對面”的導學關系。
融合信息技術與實踐。移動教學平臺的本質是服務于課堂和師生的,所以其一切技術設計也應該圍繞教和學的實踐展開。為此,思政課教師可以依靠學校力量,與移動教學平臺的技術部門建立聯動關系,基于對高校思政課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學情考察定制移動教學平臺內容板塊,讓平臺內容盡量貼合高校教學的個性化需求。這樣做既對平臺開發者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挑戰,也同時考驗了教師對思政課程的資源整合能力、學情分析能力等。[4]此外,由于信息技術革新快,且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也在因時而變動,教師推動信息技術與實踐進行融合時不可有一勞永逸的思想。
教師積極促成移動教學平臺與思政課的融合是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舉措,不僅能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夠在融合過程中審時度勢,通過常態化的分析、教研對原有教學進行優化,一舉多得。因此,廣大思政教師應該以新時期教師的嶄新姿態迎接對移動教學平臺的融合挑戰,勇于打破常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