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玫
(南通職業大學 江蘇南通 226001)
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學術教育一樣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培養的重點任務。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需要思政課程與各學科緊密融合,從而使思想政治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能夠出現同向同行的特征,進而搭建出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所以,應努力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效融合,以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涉及知識、技能、素養等多個層面,但是“德”始終居于核心地位,“立德樹人”一直是高職院校的立身之本。唯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出高職院校“教書育人”的戰斗堡壘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思想活動和心理活動密切相關,這決定了它只能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必須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和課程體系當中,方可顯現思政教育在培養人才、塑造人才、完善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作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主要載體,一方面要滿足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整個課程體系當中。只有這樣,才能讓高職院校學生真正肩負起工匠精神所賦予的重要使命。具體的說,構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就是每一門課程的開展,都要圍繞“育人”這一總體目標,同時結合課程內容的特點以及呈現方式,對這一總體目標進行合理分工與配置,建立起彼此協同、相互配合的聯動機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學成果。
課程思政價值需依靠課程體系合力建構。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現象的持續深化,部分高職院校發生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脫離的情況,導致思政教育工作因缺失課程育人協同性而無法提升實效性。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并不是單一課程便能實現,需要利用課程體系的合力效應完成。也就是說,課程思政要以課程體系系統化建設為依托,經過課程體系各課程間分工、配合以及聯動,體現課程體系和價值教育的協同效應,如此才可落實育人工作總目標。現階段,高職院校整體教育層面存在相對顯著的思想教育、知識、價值教育各技能教育脫節的現象,消除了課程體系本應具備的合力。部分教師通常更為注重以專業能力為主導的技能和知識教育,忽視對于學生們的價值引領,忽略將其培育“成為人”的重要職責,特別是部分工科專業教師和學生,存在著“自然科學教育與價值觀無關”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認知,雖然現代高職院校具體劃分專業,但是每個專業事實上均滲透著價值觀教育以及精神品質教育,這是將大學生必須擁有的精神品質。然而,學生政治素質的生成、精神境界的升華、意志品質的養成以及文化素養教育均與高職院校各科課程息息相關,并不是僅依托思政理論教育或思政教育便能解決的。課程體系中所包括的諸類課程均呈現出其特殊價值,承擔著育人的職責和功能。唯有課程體系中所有課程發揮共進與協同作用,才可切實保障育人目標的落實。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即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的總稱,它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認真學習、不斷創新的動力。工匠精神中的敬崗愛業精神是高職院校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而精益求精的精神則推動他們不斷奮斗,對自我嚴格要求;同時,以認真專注的態度做人做事,這也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目標;最后,工匠精神中的開拓創新精神,是高職院校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條件。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現了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的結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各有特點,思政課程是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一系列顯性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既有思想性、又有理論性,它把中國精神、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法治思維、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以及當代國內外熱點問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有機統一起來,用思政理論鑄魂育人,在講授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科學思想基礎,所以思政理論課的講解要做到“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教育是顯性的。而課程思政則不同,它是在專業課程中滲入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思政元素。在滲入的過程中,關鍵是找好各門課程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以巧妙融入的方式,在傳授知識和理念的過程中做好價值引領,因此與“思政課程”相比較,“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隱性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得益彰,思政課程的政治性、理論性與課程思政的思想性、知識性相結合,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為特征,構建價值引領、政治引導的“大思政”格局,提升青年學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
加強高職院校黨委領導,切實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發展。實現民辦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首先要加強高職院校黨委的領導。相關教育工作要按照黨委領導來進行,校黨委也要努力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發展,努力打破以往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僅僅重視專業課教育的問題。
打造一流的教師團隊,引進優質教學資源。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是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效性的關鍵,提升教師團隊教學能力,建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培養專業群領軍人才,建立理實一體化課程團隊。
建立“課程思政”體系,強化隱形思政創新育人手段。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相同性,因而,建立“課程思政”體系,強化隱形思政創新育人十分重要。“課程思政”首先需要打破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壘,把對它們的學習變成一種協同進步、共同提高的過程,要做到這點,就要知道“課程思政”的著力點。首先,高職院校老師應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課堂內容,努力成為時間“課程思政”的領軍者。另外,學校領導者要積極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以及老師的模范帶頭作用,校黨委要領導老師們立足課堂這一主陣地,有效利用教學主渠道,并定期開展相關研討,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措施進行研究,同時不斷征集課程改進方案,穩步提升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教師也要結合課程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等重要內容,強化隱形思政創新育人手段,把思政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學校內容之中。
豐富思政課程教學方法,實現新型教學方式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本科高職院校要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還要豐富思政課程的教學措施。目前,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往往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灌輸式的方式極大地減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各大高職院校應當不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式,努力研究專業課程的教育方法,并拓展教師的知識領域,把思政教育內容與其他學術內容有效融合,并鼓勵多樣化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帶動學生參與互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高職院校應可以利用好網絡傳播來進行思政教育,不斷探索,豐富教學方法,實現新型教學方式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思政教育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部分,對于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重要影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發揮,需要多方面進行思考與探究,探索不同的協同方式,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讓學生真正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統一起來。高職院校將課程思政育人觀念落到實處,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積極配合,在實施思政教育工作或者自身專業課程教學中,落實全程育人及德育育人。通過實施轉變課程思政教育手段、發掘課程體系的德育基因以及建設課程資源協同育人體系的策略,高效創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推動大學生政治素養、道德素質以及專業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