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凌
(河北省淶源縣第二小學,河北 淶源 074300)
傳統的小學數學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講臺上講題,學生在座位上做題,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進度,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且枯燥單一的課堂環境也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階段,在這個年紀中,他們不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而數學課程又是一門極具思考的學科,往往教師在講解一道題目時,不會選擇最容易的解法,而會選擇最容易理解的解法。長此以往,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便會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他們在做題時只有照搬照抄教師的解題方式,并不會舉一反三,在遇到相同類型的題目時,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通過對現如今小學數學實際教學課堂調查發現,當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時,一些積極的學生會用于回答教師的問題,而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學生發現自己的心目中的答案與這些同學回答的不一樣時,他們就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疑問,不能夠在心底堅定自己的想法,最后只能將其改成和別的同學一致的答案。這種從眾的心理都是由于學生不自信的表現,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生在這個心理的影響下會形成懶惰的心理因素,最終失去創新的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要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需要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而一堂課的開始是尤為關鍵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剛進教室就會說:來,大家把書翻到某某頁,我們來學習一些某某課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在一開始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課堂上注意力的集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工具來導入,是一個良好的課堂開頭。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往往一些有趣的事物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游戲教學,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掌握好知識。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小數除數》一課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整除”、“余數”的概念。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12 張卡片,并且讓學生將這些卡片進行分堆,并且規定每堆卡片數量必須相同。學生經過動手操作都會產生疑問:為什么5 堆的卡片會有多余的卡片。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個問題來開展整堂課的教學內容,提出“整除”、“余數”的概念。通過這種游戲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就讓學生理解知識點,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特點,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彼此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在互動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模型思想。教師需要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時間,將課堂上的一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這樣不會影響教學的進程,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2]。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量一量,比一比》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將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進行分配,向他們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根據教師的安排,學生會積極的測量身邊的物體,在自己小組進行討論。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小組互動的方式得出結論,不僅加深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模型思想,這對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有利的幫助作用。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學好小學數學能夠對學生的生活方方面面起到幫助的作用。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將數學問題結合生活,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同時這也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在生活化數學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生活經驗,大膽的數學問題進行假設和猜測,這對其創新思維能力的養成起到了幫助的作用。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搜集數據。如在學校的體育館內收集運動的器材的數據,籃球有多少只、羽毛球有多少只等,并且將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做好數據的統計。傳統的數學教學限制于課堂之內,在書本上會有數據收集的方式,教師對本節課內容也是一帶而過,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數據收集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分組合作也拉近了學生們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能夠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數據的收集。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可以從學生的興趣著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除此之外,教課后的練習題設置中,教師也能通過開放式的作業布置,鍛煉學生的解題答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小學數學的練習題不能只是注重結果,即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解題的答案是否正確。從舉一反三的角度來看,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解題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之一,旨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解放傳統教學思想,創新變革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數學對學生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