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朝春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廣西 百色 533400)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改變,在重視校園教育的同時開始關注家庭教育,注重家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倡通過對等的交流方式從家庭角度進行社會常識、品德教育的提升。初中生正處于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也是我們實行溝通交流教育的好階段。因此,初中班主任與家長之間要協商好,構建家庭教育、校園教育、自我教育之間的交流渠道,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提供良好的條件。本文就初中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和分析。
家長與班主任在學生教育問題上的交流存在一個較為嚴重的誤區,那就是往往只看到對方的不足而忽視了自我反省,這對學生的教育質量提升沒有任何幫助。我們要準確選擇溝通內容,家長要及時地向班主任反映學生近來的情緒狀況與學習進度,而班主任也要適時跟進,對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對學生的缺點則要與家長聯合起來,一同幫助學生改正。
首先,以原本已有的家長會溝通方式為基礎,增加家長會的開會頻率,起碼要到每學期3 次,分為學期始段,學期中段,學期末段。在開展家長會之前,班主任要將每個學生本學期的表現與上學期的表現以具體評估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家長,以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與表現情況。
其次,班主任與家長要共同溝通好課程的安排計劃以及學習進程的快慢程度,家長有任何意見可以在會上提出,大家共同探討,而不是像以往傳統家長會那樣,班主任一味地報告,家長一味地聽,而教師報告的內容又只是泛泛而談,對學生個體根本不具備專一性與有效性。
溝通是聯系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信任則是基礎中的核心,如果沒有一定的信任度支撐,那么人們之間的溝通便是虛無的、虛偽的、脆弱的。因此,為了提高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實效性,我們建議從根本上下手,提升對彼此的信任程度。我們有多種方式可以提升信任程度,例如,家長可以在平時課余不打擾彼此生活的情況下與教師進行交流。提高信任度最基礎的辦法就是成為朋友,家長可以嘗試與教師進行生活上、想法上的交流,而不要每次與教師溝通的內容都是關于孩子,這樣會給教師一種仍在工作的感覺,這樣容易產生隔離感,教師沒有辦法放下心理戒備。我們要試著以真誠的心靈去與他人交流,而不是抱著什么目的或者利益,這樣才能夠提高彼此的信任程度,在學生的學習情況上也可以更加客觀平靜地進行交流,畢竟教師與家長的共同目的都是使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生長發育。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才會與他人有著區別,有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根本差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交流溝通的順暢度。良好的溝通方式是在彼此之間尋求共同點,不要企圖同化他人的觀點,也不要過于執著于自己的觀點,試著去跳過那些存在差異的部分,尋找相同的角度與看法進行交流溝通,那么溝通起來會很愉快,有利于統一意見,便于教師、家長共同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更好地保駕護航。
例如,當家長在寫作業這個問題上與教師產生了意見差異,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心平氣和,不能情緒化,然后簡單地闡述一下自己的理由,再給對方闡述自己理由的機會。那么整理分析一下,可知教師與家長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只不過方式與觀點有了一些差別。那么我們可以進行協商,讓教師在作業布置上稍微減少一點,同時家長要認真督促孩子學習,不要讓孩子的作業拖到晚上才寫,而是要讓孩子先寫完作業再玩耍,這樣不但能夠高效完成作業,又能夠確保孩子的睡眠質量,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生活能力,家長要督促孩子主動收拾自己的房間,地板上的垃圾要及時扔進垃圾桶,同時定期安排孩子做家務,讓孩子試著拖地板、洗碗等,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家長還要培養孩子自主思考的思維模式,教會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自主進行思考,通過環境線索尋找最優的解決方案,同時要親手實踐,不要怕臟怕累。在許多問題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案,讓孩子不要止步于一個答案,鼓勵他多想多做。最后,家長要適當地關愛孩子,當孩子犯錯時,不能由于害怕孩子受傷害就不對其進行批評教育,這是溺愛,不是關愛。溺愛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很容易誤導孩子的是非觀,對孩子今后壞習慣的糾正沒有任何好處。
總而言之,只有家長與班主任之間進行合理恰當的溝通,才能夠為學生創建一個和諧有益的學習環境。而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需要家長與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馬虎不得,唯有家長與班主任攜手同心,持續關注學生的教育進程,才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而為我國教育事業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