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北重五中,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數學是高中里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學生學習數學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高考,甚至是日后的發展。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展開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使所有人融入到數學課程中來,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在高中學生這個群體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行為特征和個性,這屬于學生的特性,讓學生改變這種特性肯定是不現實的,假使我們要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們就要根據這種情況采用與之相磨合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才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在大家的教學全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針對專業知識的接納能力不一樣,這類差異是能夠處理的,我們可以依據不一樣學生的了解能力,進行目的性的教學,運用適合的教學標準,將每個學生的差異變得更加的接近,從差異出發,達到消滅差異的目的。
意思是指每個學生存在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現有的水平,一種是潛在的水平,也就是最近發展區和教學最佳區。我們的教學本身就是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激發潛在的水平,通過將潛在水平轉化為現有的水平的一個循環過程。根據學生的現有能力,不斷地開發潛在的水平,這屬于教學的目的,從不同的差異出發,建立更加健全的最近發展區,從而達到更加有效地教學目標。
首先大家必須對學生目前水平進行分層,這是實行分層教學的基本標準。分層方式可以是考試,依據考試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層數不宜太多,要確保學生的自愿程度,合理的劃分層次,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自尊心,保持各層次之間的活躍性和流動性。在考試內容中,可以設置一些簡單題型、中等題型和困難題型,這樣的考試結果更能體現學生的現有水平,比如,簡單題型和中等題型通過率較高的一般學習比較扎實,困難題型通過率較高的一般思維能力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做適當的調整。
在課堂授課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接受知識,理解知識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表現出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第二層次的學生一般對于知識的理解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老師講解的知識懂了,但是沒有自主的思考,只能明白了表面上的意思,沒有更深的理解知識;第三層次的學生屬于對于知識還不能完全的理解,學習能力較欠缺。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特點,開展教學,讓各個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去討論,保證每個層次中的學生差異最小化,然后讓三個層次的學生一起去研究問題,第一層次的帶動第二層次去思考,第二層次的帶動第三層次的去學習。總而言之,教師應該對第一層次的學生權利下放,讓他們充當一個學習的領導者,給與他們足夠的時間去研究難度較高的知識點;對于第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抽出時間去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教師不能選擇放棄,應該給與適當的關懷,合理的去教學,培養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我們實行分層教學的最后,分層評價對于教學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以每個層次為主體單位,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不能按照對待優等生的標準去對待差一些的學生,這樣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顯然這種是不可取的,反之,教師按照對待差等生的標準去對待優等生,會一定程度上使優等生產生優越感,安于現狀,無法更上一層樓。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不同的評價標準。在優等生中側重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方面,中等生側重學生的研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等生側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能力,本著鼓勵性的原則,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努力融入到學習課堂中。
在課后作業方面,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對應的作業。對于優等生,多布置一些比較困難的習題,本著開發創造的原則,對于中等生和差等生,教師應該布置一些相對簡單的習題,然后增加一些選做題,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這種方式極大地改善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良之處,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去做作業,培養學生的興趣,活躍了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作業質量,達到教學的目的。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采用分層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提高,最大程度的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行為特征,怎么去統籌兼顧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是每個教師教學的方向所在,提高每個學生的現有水平,不斷激發潛在的水平。所以,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地開發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