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現階段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等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并且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直接推動了軟件產業的升級與換代。可以說是軟件產業發展不僅可以促進人們生活質量與水平的提升,同時對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也加大了對“互聯網+”產業的重視,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來科學的生態體系,這對于高職院校所開展的軟件工程專業課程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加強探究“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目前很多高校教師在開展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僵化,只是一味向學生灌輸陳舊、落后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在學習完之后,對于知識的具體價值與用處認知不清,進而出現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可以說在當前“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社會及企業對于軟件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程度日益提升,例如在相關的企業內已經設置了包括軟件設計師、系統架構師、軟件工程師以及需求分析師等多個崗位。因此為了促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就業中更好地適應這些崗位工作的實際需求,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化教學,最終達到崗位性軟件人才培養的目標。以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中的軟件編程教學為例,如果一味地引導學生進行編程訓練,那么只是在軟件工程技術層面上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對于學生職業素養以及行業經驗的培養往往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必須要精準把握當前社會的需求趨勢,對知識結構與教學方法加以優化,為學生提供最為真實與直觀的學習體驗,最終為學生日后的就業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通常包括:數據庫、操作系統、數據結構、程序設計語言以及軟件質量測試等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一般會將這些專業課程內容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從技術視角出發,即技術類;另一類則是從管理視角出發,即工程類專業課程。其中開展技術類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掌握與軟件工程相關的專業知識奠定基礎,是先驅專業課程。而開展工程類專業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然而在技術類專業課程與工程類專業課程中會出現部分知識相重疊的現象,還有部分專業課程之間的連貫性較差,因此教師需要對這些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與軟件工程專業相接近的專業進行跨專業整合,引導學生對其中不同的理論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構建起系統化、關聯性較強的知識體系,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傳統形式下的軟件工程實踐教學,往往是從學生的記憶、理解與應用三個層次較為低級的能力出發進行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創新、分析與評價等綜合能力培養被忽視。因此高職院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師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學的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的實訓教學體系,推動學生實現全面地發展。該教學體系的層次是以多層次為主,包括基礎層、應用層以及綜合層。首先是基礎層,要求學生對于軟件工程開發的環境、運行機制做到熟知,并且能夠熟練地掌握包括軟件系統的安裝與使用技巧,在應用實踐方面,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給定需求、給定設計方案的功能點開發;其次是應用層,要求學生能夠具備問題分析、性能優化等能力,對于客戶的具體需求情況可以做到合理的分析與設計;最后則是綜合層,該層次是從全局視角出發,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軟件工程專業能力,同時還應該養成與該領域相關的綜合業務素養,從而可以對軟件工程專業方案的制定、選擇和實現做到合理的安排。
總而言之,互聯網信息技術已經收到了各行各業廣泛地關注與應用,因此在“互聯網+”大背景下,軟件工程行業對于優秀人才的需求程度更是日益提升,要求從事軟件工程行業的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以及優秀的綜合素養。作為軟件工程優質化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所開展的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必須要與當下社會發展形勢以及國家政策加以緊密結合,對原有專業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