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404500)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活化元素引入,對教學的有效性而言可謂至關重要。教學中使用合理的教學情景能讓學生的情緒得到調動,更能提高課堂學習氛圍,進而能在教學活動開設期間,教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和內容,輔以多種途徑對課程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從而能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學習思維活躍的高中生而言,問題則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起點和原動力。基于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不妨基于生活場景,在課堂教學之初利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出新課內容,以此來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授新課《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之初,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有吃早餐的習慣嗎?曾經有這樣一篇報道,南京理工大學一學生因未吃早點而昏厥。那么,不吃早餐為什么會昏厥呢?”這時,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常識可以得知暈厥的原因是低血糖。于是,我繼續說道:“現如今,很多人為了保持身材,對脂肪敬而遠之。脂肪真的有這么可怕嗎?你們家一日三餐中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樣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的相關知識。”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基于生活場景創設問題情境,既引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又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便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基礎。
教材中處處都是與生活有關的內容,只是形式并非直觀的生活化,需要教師進行挖掘。比如,教學“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時,教師可對該基因組合定律進行挖掘:一個長相漂亮但是頭腦簡單的女孩與一個長相丑陋但頭腦聰明的男孩結婚,他們的孩子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紛紛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四種可能。教師根據該情境以及學生所得出的四種可能,引出了孟德爾的“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又如,學習了糖類、脂質、蛋白質之后,教師詢問學生家中有沒有過于肥胖或者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親人,如果有,則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為他們制定一個合理的膳食計劃與飲食方案,并明確告訴他們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能吃。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這些都是常見且容易患上的疾病,學生在為他們制訂膳食計劃時,不僅鞏固了生物知識,也增強其學習生物的信心與興趣。
高中生物本就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選取生活素材,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應用生活化手段,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在教學中有很多的生活常識問題,只是其形式相對來說比較深度,沒有被發現,比如。《遺傳》類別的故事,教師可以穿插一個月亮女兒的小故事,大西洋中有個小島,島上住著300多位居民。他們的皮膚極白,頭發幾乎透明,眼睛怕光,視力極差,所以白天深居簡出以避光,只有皓月當空時,才走出家門,在海灘上高歌狂舞,故被稱為“月亮女兒”(白化病)。但為什么島上的人都患這種病呢?1927年,這個謎團終被解開。原來這是由于該島長期與世隔絕,島上居民近親婚配,結果白化病得以蔓延。任何理論的產生都伴隨著一系列的人聞軼事,而這些人聞軼事往往閃耀著科學思想的光輝,只要我們注意挖掘,無疑會為我們的課堂增色添輝。因此,老師不能僅僅熟知某個理論,還應該了解相關故事、生物學史及相關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不僅能開闊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修養,而且能增強我們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生活化教學是讓學生親身感受,自我探究,將學習到的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生物學科本身和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生物學習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用新聞熱點、社會熱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時代,學生開始將視點轉到社會熱點問題上,教師可將實事熱點與相關生物知識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進化”一課時,我首先舉例引出社會熱點“超級細菌”,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超級細菌”的形成原因,使學生明白原始普通細菌在繁殖時,不僅有遺傳,還有變異,如果長期濫用抗生素(自然選擇),使變異的某種普通細菌抗藥性得到了積累,超級細菌就可能產生,其實它就是原始普通細菌的變種,進而再引導學生分析總結進化的內容。通過新聞熱點、社會熱點與教學內容的結合,不但能使學生更加關心全球社會的時事,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相對于其他學科,高中生物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但現階段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應付考試,為此,大多數學生更重視對教材理論知識內容的記憶,未注重對教材知識的深入理解。生物學主要關注的是生活中生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所以將生活因素融入教學是生物學科發展的必經階段。作為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的一個全新發展,生活化教學模式有效推動了高中生物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教師應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