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奉節中學校,重慶 404600)
從根本上看,音樂欣賞是一種以文化為載體的審美行為,通過傳感使聽眾獲取到其想表達的信息,從而使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與慰藉。通常來說,這個過程是由感官到感情,再由感情到理智,以音樂來傳遞他人的意志,來使學生得到文化素養上的提升。在美學觀念的引導下,音樂教學能煥發出更多的活力,許多趣味性的知識內容也能隨著教學的創新而一并涌現出來。于是以下從分析問題出發,探討創新過程中應采取的必要手段。
事實上,所有的學科都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交叉,多學科的綜合部分在交相輝映下顯得如此美妙。對于音樂學科也是如此,音樂鑒賞也可以通過其他學科來完成。在學科交叉的知識框架內,一切都能展現出另外的美感。通過簡單的交互,學生對樂理基礎能更好地掌握,豐富多彩的體驗也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樂趣。于此同時,學生拓寬了自身的知識水平結構,教師進行了策略上的創新,課程煥發出嶄新的活力,音樂變得更多元化,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都能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舉例而言,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課程上播放一些歌手、藝人在沒有正規樂器下是如何利用杯子等物品實現音階與節奏的,比如周杰倫利用一排裝水量不一的玻璃杯進行演奏。還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我的世界”這款游戲中玩家利用石頭的組合實現的“紅石音樂”。在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滲透中,學生能理解與學習材料的音質是如何改變的,其結構對發音產生的影響。從本質上來看,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音樂欣賞,它從根本上讓學生學會用身邊的事物去創造音樂,去感受身邊物品聲律的震動。
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自然也就有許許多多的人聲。僅在中國這片土地,就有眾多的民族與地區,其音樂與舞蹈皆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區下,隨著時間的演變,音樂舞蹈也會產生相應的改變。因而,這個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素材,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時不能不考慮到這點,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從西南的山歌到江南的小調,處處都體現著音樂之美。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國內講到國外,分析民族音樂的時代性與流行音樂的必然性,使學生在如此大的跨度下了解文化與歷史的厚重,從而推動音樂欣賞達到最佳的效果。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將反差巨大的歌曲放在學生面前進行對比,比如將《套馬桿》與《Rolling in the deep》放在一起,學生更能感受到民族與國家文化之間的強烈反差。還可以讓學生了解與學習歌曲串燒這一形式,讓學生學會用新的方式去理解音樂之間的異同,從而在模仿之下完成簡單的創新。這樣,整體上通過多元素的沖突與融合,學生能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音樂因為其局限性表現出的美感,通過相通的人類情感進行音樂的實踐與欣賞。
音樂不僅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它們都是音樂,只不過理解的人不同,其表現形式也就不同,本質大上都是為了體現與宣泄人類的情感而鋪陳出的另類的詩篇。對于教師的創新教學,教師要完善課堂的內容與步驟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的交替,讓學生在引導下能夠深刻體會到音樂的本體與實質,并在其中學會用自身的眼睛發現美。
舉例說明,教師可以把《高山流水》、《好漢歌》、《命運交響曲》與《驚愕》等交替放出,讓學生在自身的聆聽中做出評價,通過學生自身的感知,分析不同樂曲中音調與音色的變化,展示學生自身對于這些樂曲內涵的理解。在多方面的音樂組合下,學生在分享與交流中就能帶動對音樂整體的欣賞過程。此外,還能讓學生去聽聽歌劇,理解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在這個不斷貼近的過程里,學生自身能達到同步的藝術欣賞。
總結: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創新必須依循現有的規律,在策略與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進,簡單來說,就是在形式上進行擴充,在內容上加以稟實,以更優質多變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目光,培養在音樂方面上的人才。在教學中設計更優的策略是為了解決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面臨的難題,通過鑒賞水平的提升帶動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化學習。整體來說,教學的創新不能單從僅有的幾面進行展開,這樣就偏離了改進的原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上的創新需要注重多方面,立足于院校的教育效果,為培養專業人才、提高人才綜合能力素養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