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引言: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及藝術傳承與理解能力,教師需優化教學理念、創新施教形式,并關注對教學策略的調整,以更好的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相融合,使其感受舞蹈的魅力。其中,提高學生舞蹈表現力,則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基本功以及表演技巧,能夠理解舞蹈的藝術內涵,在演繹中融入自身情感,使舞蹈表現張弛有力、流暢優美、輕松自如、韻味十足。只有不斷地深研教學、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舞蹈素養,提高其舞蹈表現力,突出舞蹈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
舞蹈作為一種表演性藝術,伴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而來[1]。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便是讓學生結合思想、情感,運用肢體語言直接、生動的進行藝術演繹的過程。從實際的藝術視角出發,具有扎實基本功、嫻熟舞蹈技巧的舞者并不能被稱之為一流舞者,只有能引發受眾共感,展現舞蹈藝術神韻,彰顯舞蹈作品藝術精髓,具有較高觀賞性的舞蹈,能夠使受眾過目難忘的,才是優秀的舞者。同時,這便需提升學生的舞蹈表現力,使學生感受舞蹈藝術的魅力、讓其享受舞臺,通過肢體語言傳情達意。
在以往高校的舞蹈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重視舞蹈藝術的理論知識傳遞、標準動作的講解,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反復揣摩等,較為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藝術素養方面的關注[2],使舞蹈這門富有美感的學科變得機械化,學生對刻板施教、循環練習深感乏味。為體現舞蹈教學的開放性、靈活性與實效性,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舞蹈表現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需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真正的走進舞蹈藝術、發掘學科的內涵價值,促進學生形成自身的獨特理解,并配以眼神、面部表情及服飾等教學輔助,豐富藝術教學內涵,促進學生在創新教學中獨立思考、深入探索,從而形成對舞蹈的理解、具有良好的表現力。可見,重視對學生舞蹈表現的培養,有助于拉近師生距離,使教學輔導更具針對性;有助于促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升美育教學的效率;有助于使學生加強對舞蹈內涵的解讀,使其走近舞蹈藝術,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
1.先天條件
大學生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年人[3],其自身悟性、家庭影響、藝術愛好等均有不同,這些都可以看做使其學習舞蹈的先天因素。與此同時,舞蹈天賦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在步入高校的舞蹈學習時,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有的學生幼時較早便歷經舞蹈開蒙,自身對音樂、舞蹈感興趣,已具備一定的舞蹈功底,其在學習過程中便毫不費力;有的學生接觸舞蹈較晚、肢體協調性欠佳、樂感不強等,這造成其在大學中舞蹈學習顯得更加吃力;還有的一些學生來源自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其雖未經系統學習,但具有良好的悟性,如來自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及蒙古族等學生。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舞蹈天賦,決定著教師在培養其舞蹈表現力時,教學策略應各有側重,使學生通過個性化引導、體系性練習,感受藝術、在舞蹈中注入內心情感。
2.后天教學
針對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在后天的舞蹈學習、舞臺感受上的區別是教師所不能控制的。但是可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給予針對性指導。例如:有的學生舞蹈表現缺乏靈性,教師便可讓其在跳孔雀舞的時候觀察了解孔雀的天性、特點、神態,將自己想象為孔雀公主,使學生舞蹈表演更傳神。后天的努力雖然一定程度上難以突破天賦影響,但古語有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學生熱愛舞蹈,能夠認真鉆研,加之教師的及時點撥,便能夠彌補后天的悟性欠佳問題,使其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鑒于大學舞蹈教學授課時常有限,學生的舞蹈基礎、先天條件等不一,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舞蹈學習熱情,完善教學體系,促進課下與學生的溝通,使其多渠道主動學習,從而在熟能生巧中,使學生領會舞蹈學習的內涵,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自我情感。以實現配樂、舞蹈及舞者情感的充分融合,不斷提升舞蹈的呈現效果。
1.促進學生夯實基本功,為提高舞蹈表現力奠基
高校舞蹈教學作為重要的藝術學科,其具有一定的專業性[4]。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舞蹈表現力,教師需使學生練好基本功。這樣以來,不僅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耐性,增強其身體的協調性、反應靈敏性,使學生練就好的身姿、體形,也將使其能夠避免在高難度動作學習中受傷。同時,教師應具有多元化教學能力,避免枯燥的講授、反復訓練式授課,在基本的學習、練習中,為學生構建生動課堂,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具有學習的自覺性。例如:教師可以微課輔助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接觸多樣性舞蹈藝術,使其認識到學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細節教學中,重視分層教學,對學生施以鼓勵教育,或在教學環節中融入舞蹈游戲,培養學生良好的耐力。以幫助學生夯實基本功,為提升舞蹈表現力奠基。
2.使學生用心感受音樂,讓舞蹈與音樂完美結合
一直以來,舞蹈與音樂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心感受音樂、節奏、韻律,體會音樂所流露出的情感,并思考如何將其與舞蹈動作更好地合而為一。只有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使其具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使其邊賞析樂曲、邊進行舞蹈動作的“錘煉”。例如:在學習民族舞時,在較為歡快的樂曲中,舞蹈綜合能力強、音樂感受力強的學生便能較快的完成舞蹈學習;綜合水平略有欠佳、節奏感弱的學生便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對此,教師便可進行因材施教。尤其對樂感略差的學生,教師可使其先去感受音樂的節奏、韻味及較為特殊的巧妙之處,在循序漸進授課中與動作教學融合,提高學生舞蹈的表現力。
3.重視舞蹈教學的創新,使學生領會舞蹈的內涵
為了提升教學有效性,教師還需重視對舞蹈教學的創新,給予學生新鮮的舞蹈學習感受,提高其表現力。例如: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教學主題,引入舞臺表演、即興舞蹈考核、小組比賽等新的教學形式。讓綜合表現能力強的學生作為小組學習的“教練”,促進生生間的互動、指導,給學生創造更多溝通機會,使其積累舞臺表現經驗。從而,通過舞蹈教學創新,使學生創新思維、藝術感悟力在碰撞中擦出創新火花,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深入探索,以便更好的領會不同舞蹈內涵。
4.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想象力
大多舞蹈形式來自于民間。為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美的能力,使其具敏銳的洞察力。只有具備感受美、收集美的意識,才能更好地創作美。為此,教師可依據不同的舞種教學,為學生營造相應的生活場景,促進學生先去觀察、總結,進而結合動作、技巧教學,在舞蹈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同時,教師需重視對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激發,使學生舞蹈動作的展示更細膩、精準、有力道,更好的表現舞蹈意蘊。并且,融入自我理解的舞蹈更具活力、生命力,使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新時期不僅為高校藝術教學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對教師授課能力、人才培養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標準[5]。作為高校中的舞蹈教師,既應將舞蹈教學與不同基礎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特點有機融合,適時的進行教學策略調整,保證不同層次學生均能夠得到藝術滋養,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更需關注對學生舞蹈表現力的培養,發揮學科育人作用,調動大學生的舞蹈學習熱情,使其感受舞蹈教學的精髓。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舞蹈素養,使其舞蹈演繹更具感染力、表現力及藝術張力,以便促進學生多樣愛好的發展,提升高等教育教學水平,為新時期培養更多具有良好藝術修養的創新、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