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豐城市橋東中學,江西 宜春 331100)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基礎性學科,而在語文科目的教學過程中,閱讀就是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語文閱讀教學的展開基礎性內容莫過于對學生進行閱讀量與閱讀質量的提升培養了。對此,教師不僅要做到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語文基礎知識儲備水平改進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還應該結合農村語文的教育條件,有效展開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性培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教學資源相對而言并不十分豐富的農村中,教材資源的有效運用程度往往可以決定學生的閱讀能力【1】。因此,教師應該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內涵深化,設計相關的教學環節,并教授相應的閱讀技巧與手段,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素養。
比如在《新聞兩則》的課程學習過程中,其課程的基礎教學內容為使學生了解新聞題材的基本寫作方法與文章內容的基本介紹,而若想完成對教材內容的深化,教師應該采取新興的教學方法。比如,教師應該能夠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首先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身閱讀新聞的時間,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產生初步的理解概念;其次,教師可以在學生結束閱讀后與學生共同展開對文章內容的討論過程,在此階段,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并且能夠進行對文章細節的詳細分析解讀;最后,教師可以選取學生表達自己的觀念。在此類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深化了解,得到教學效率的提高。
隨著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農村教育體系中也常常能夠看到多媒體技術的影子。而多媒體技術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與海量的教學資源,往往可以幫助教師建立關于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學習難度較大的文章的文化背景與作者經歷,從而降低語文課程的學習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以飽滿的熱情面對語文科目的教學課堂【2】。
比如在文章《三峽》的學習過程中,對于沒有參觀過三峽的學生來說,文章中所描繪的場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較遠,因此可能會擁有較大的學習難度。在此階段,教師即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三峽風光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在視頻或圖片的播放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實現對三峽的初步理解,從而降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難度。而對于觀賞過三峽風光的學生來說,多媒體教學也可以加深學生的回憶印象,實現對文章的高效率的學習與掌握理解。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社會閱歷提升的關鍵時期,而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大多數為通過具體的事物或情境抒發作者情感的,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對文章作者所表達情感的體會與琢磨完成對自身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價值觀念的培養提升。因此,在教材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情感體會的培養強化,使學生能夠正確的了解文字的中心思想與表達情感。
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講述文章中作者所應用的描寫手法與陌生詞匯外,還應該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情感體會。在此篇文章中,作者應用了眾多的細節來描述父親對孩子的愛,也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濃濃思念之情,因此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反復性閱讀,自己根據文章的細節描寫感受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對文章內容的拓展,幫助學生由文章聯想到現實中自己的父親,進一步完成對文章情感的把握。
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成績發揮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閱讀語感了,然而語文閱讀語感的培養與提升,除了學生的天賦外,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了,由于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常常會發生“量變轉化為質變”的過程。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部分學生的閱讀量被局限與教材之中,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途徑,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比如,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中為學生收集歸納病篩選出最為適合初中階段學生閱讀的相關課外閱讀材料。在課外閱讀初步展開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耗時較短的文章,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待學生逐步養成課外閱讀習慣后,教師可以增加課外閱讀文章的難度,并為學生布置一定的閱讀問題,實現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當然,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辦閱讀交流活動,實現學生之間的溝通與經驗交流,最終實現對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提升培養。
總而言之,在農村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育條件與學生發展需求,采取最為恰當地教學手段,實現對學生語文方面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