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奉節縣詩城路小學,重慶 404600)
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課堂教學改革是在現代化教學觀的影響下,不斷地深入和實施的。但是由于部分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忽視現代化技術與課程資源的有機統一,所以學生在接觸知識時,體會不到快樂,課堂缺乏生動性,無法展現教學的新穎性,學生內心深處對具體概念、性質不能進行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不能品讀出知識學習的快樂,對知識存在抵觸情緒,整體的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提升。
接下來便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更多的教學方法。比如老師可以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經常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素質。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其參與意識,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當老師幫助學生找到了創新的契機,他們的創新精神就會蓬勃而出,創新行為就會迅速體現。當然老師也可以通過任務的形式讓學生們動手實踐,把任務和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敏于觀察、善于觀察的能力。巧妙設置任務,能讓學習熱情高漲、思維異常活躍,往往能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信息技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應用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幻燈片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分組,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師的指導,完成幻燈片項目。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的圖片、動畫、聲樂等素材,發揮想象力設計主題,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要給予學生簡單的指導,讓學生依靠團隊合作掌握各種知識,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和開始上課的五分鐘有著莫大的關系。如果課堂開始時氣氛就比較沉悶,那么,后續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就會很差。因此,有經驗的教師都會重視課堂導入,利用它來調動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集聲音、圖片、視頻于一體,是課堂導入的有效工具,能夠起到非常好的導入效果。如在教學“圓”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影像,影像當中有高速飛轉的車輪,也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圓”,就會說起馬路上經常會出現的“井蓋”——這個時候教師就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大家看見過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井蓋嗎?很多學生經由教師啟發,紛紛回憶,這時教師又問:為什么井蓋一定要做成圓形的呢?做成其它形狀的會怎樣呢?接下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模擬路面上的“井蓋”,并將其替換成其它的形狀,會發現三角形也好、長方形也罷,一不留神,井蓋就會從同等大小的洞中掉下去,產生極大的安全隱患——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景演示時,其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則生活當中的“事故”,而是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更產生了一定的思考:為什么圓形的“井蓋”怎樣轉都不會掉下去呢?當學生內心深處能夠懷抱這樣的問題時,其對于圖形的認知就已經從現象升華到本質階段,其個人身心也全面地進入到學習狀態。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伴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其所強調的不但是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對于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在小學教學階段,所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渴求、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嘗試著利用信息技術、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導入新課,通過有效的語言、動感的畫面、充滿生活氣息的素材,向學生傳播大量的教學信息,讓課堂并不“局限于課堂”,讓學生不斷產生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聲像同步、能靜能動、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的教學活動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促進學生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參與的良好品質,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新課改中,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不能急功近利,完全否定了傳統教學方法,也不能排斥現代信息技術,不愿學習,使用它們。相信通過廣大小學教師地不斷實踐和探索,讓小學課堂的教學不斷得到優化,能讓學生們在圖、文、聲并茂,真正寬松的學習環境里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