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學校,山東 濰坊 262518)
現階段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進程中教師也在不斷的踐行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要求,轉化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進而保證學科教學的穩定提升。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已經逐漸成為教師和家長關注的重點,教育部門在相關文件中也曾明確表明,有效提升課堂教育是現階段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環節。道德與法治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法制意識與實踐生活相聯系,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法制理念,引導學生在法制知識的學習下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發展。
在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引導下,教師應當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設計具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教學內容,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教師設定的教學內容的影子,這樣一來能夠將扁平化的教學內容形成良性的“學習內容——生活實踐——知識系統”的良性循環。教師應當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的關系,并且將教學目標設定逐漸趨向生活化的形式,將教學建立在生活基礎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1]。
例如,教師在進行《網絡改變世界》教學中,可以將教學目標的設定趨向生活化,教學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明確互聯網對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現象。與此同時應當提升學生對于網絡生活的判斷和認知能力,學生能夠明確網絡生對自身的積極作用,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能夠分析而出社會中的網絡認識。教師在進行教學中應向學生例舉生活中網絡的積極作用,例如便捷了我們的消費生活,在學習中能夠更加快捷的汲取重要信息,也能夠增強我們的眼界,在互聯網社會中能夠逐漸與世界接軌,做好投入社會的準備等等。生活化的教學目標設定能夠有效的縮短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厭倦心態,教師將教學目標適當調整就能夠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心理,促進教學內容的順利展開[2]。
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主要是要求教師能夠在創建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能夠設身處地的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需求,能夠在教學情境的營造商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在進行情境營造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利用互聯網、電子課件等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手段,有效的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主動性,給予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體驗[3]。
例如,教師進行《社會生活有秩序》的講授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象,亦或是不違背社會秩序帶來的危害。學生能夠將教師播放的教學內容與自身的生活相聯系,進而逐步認識到生活秩序的重要性。教師也可將“重視規則”與“忽視規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現象相對比,在直觀性的教學內容的刺激下,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師創建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還能夠適當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且維護社會秩序,奠定社會發展的良好基調,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問題引導教學是教師教學形式中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問題設置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于知識體系的認識,教師問題的層次性和有效性都能夠不斷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以及教材內容相結合,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生活化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問題的設定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理解能力,能夠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難度,降低學生對于問題的排斥感。在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控中,還應當設計難易層次不同的問題,這樣一來不同能力階段的同學都能夠在教師的問題中進行自身的提升和完善,“因材施教”的同時又能夠促進班級教學的整體提升。教師在使用問題教學的同時還應當有效操控教學進程,在學生具有極強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進行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投身到教師的教學情境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4]。
例如,教師進行《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教學中會涉及到眾多概念,其中“國家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等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學生經常會出現對于概念錯誤理解的現象。教師應當使用問題引導形式進行教學,首先提問“國家領土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其次提問“我們應當在生活中樹立怎樣的國家安全理念?”在教師循循善誘的提問中,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分別回答教師的問題,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夯實自身的知識基礎,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習要求,進而能夠促進教師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教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將生活化的教學形式與自身的課堂教學高度融合,促進我國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