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市第十一小學,江西 鷹潭 335000)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智發育階段,認知的事物非常有限,不僅缺乏健全的情感觀念,同時也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對自身的影響。通過情感教育,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能夠避免傳統認知教學所帶來的枯燥與乏味。情感教育理念與人文關懷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都是通過情感的交流去感化學生,教學方式更加有親和力,用鼓勵的方式代替訓斥,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如何做會得到表揚,建立自信心,從喜悅和成就感中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最終能夠積極自主的對待學習,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學生后續學習與成長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情感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充滿關懷,營造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與環境氛圍。受情感教育理念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關系,教師不再局限于以教導者身份教學,而是以學生友方的身份給予正面的引導,建立友誼關系,拉近師生的距離,關系更為親密與和諧,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得到提升。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過精心編制的,為了從小培養學生優良的綜合素質,教材中很多內容都與關懷和奉獻相關,這些教學素材可以很好的作為實踐情感教育的切入點。
以《假如》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課文內容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展開,《神筆馬良》是中國神話題材,也有相關影視作品。如果學生對該作品不了解,很難理解課文,教師可以先問學生你們愛看動畫片么?學生回答愛看,教師說我也愛看,這種回答能夠立即通過與學生建立一致的興趣拉近彼此的關系。教師問:“有誰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如果沒有學生知道,教師可以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神筆馬良有一個認知,講故事的方式也能夠在課堂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歡愉的課堂氛圍,建立教師的親和感。如果有學生表示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教師可以請他為同學們講述這個故事,為學生建立展現學識的平臺,當學生講完后,教師要給予鼓勵,并號召其他同學向該同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學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故事講述完畢后,回歸教材,在通讀課文后教師向學生發起提問,通常教師會問為什么要給冬天的小樹畫一個太陽,學生會參照課文回答不讓小樹寒冷,如果教師將問題換成為什么要讓小樹不寒冷?植物有生命么?會感知寒冷和痛覺么?這樣的問題時,學生就會展開更深層的思考。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再去做普及,讓學生知道花草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同樣有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美麗的,再微小的花也不會拒絕綻放。既讓學生更深層的了解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幫助弱小,愛護植物的優良品質,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也更趨于感性,不在限制于傳統認知教學的冰冷與生硬。
最后課文講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對學生做出提問:“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要為什么繪制什么呢?”也可以提前準備一些素材,如流浪動物、海邊的垃圾、殘疾患者、干涸的大地等內容的圖片,讓學生針對照片內容展開自己的聯想去繪制,根據教材拓展情感教育空間,提升情感教育質量。
語文教學比較注重思維的充盈,以寫作為例,溝通能力強的學生并不意味著能夠順利的撰寫文章,因為腦海中缺乏畫面與內容。《日月潭》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有教學難點的文章,生僻字多,課文內容多涉及環境描寫,但僅憑頻繁的閱讀和背誦,不僅枯燥,學生也很難完成對日月潭美景感同身受的教學目標。對此,教師可以換一種教學方式,教師逐一朗誦課文對日月潭環境的描寫,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在紙上將日月潭畫出來,繪畫是多數學生的興趣愛好,這種方式變相將困難的日月潭教學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整合。
在繪畫過程中,學生會更加專注聆聽教師給出的信息,在腦海中勾勒出畫面,從而提高閱讀質量,繪畫過程又直觀的加深了學生對日月潭各處環境的印象,與傳統直接看日月潭圖片的方式相比,雖然圖片呈現的日月潭更加寫實,但同一時間出現的信息過多,沒有優化,學生僅能記住大概,很難對畫面各處細節建立交集,而繪畫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直觀的參與到日月潭課文所描寫的每一處細節中,加深對日月潭環境的印象,同時也對該教學方式乃至教師產生好感。
情感教育所對應的是認知教育,是以情感作為學習的前提條件,通過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傳統被動式學習態度,能夠自主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基礎教學背后潛藏的情感、邏輯、理論、哲學、文藝,與認知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教育不以應付考試為目標,而是更加注重發揚語文育人的作用和感染效果,力圖在語文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建立健康的三觀,情感教育不僅是將語文技能從理論知識的掌握轉化至生活中的實踐運用,更是教師從知識灌輸者向知識分享者身份的轉變,希望通過本次探討,能夠對語文情感教育帶來一定的參考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