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振雄 程禮安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15)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不是增設一門課程,也不是增設一項課程環節,是將育人理念融入各個課程教學內容,同時不改變原有課程的屬性,實現育人無聲。[1]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是從教育源頭開始突破,具體實施就是在高校所有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作用。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下文簡稱“烹飪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要強調在烹飪知識的傳遞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中突出價值引領,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文化自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生價值最大化”的人才。
(一)教學內容體現思政元素較少當前高校培養多數采取學分制,每門課程都有嚴格的學分學時要求。如《烹調工藝學》課程,一般學分為18學分,276學時(本課程上三個學期),課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熟悉灶臺崗位工作的一般流程,了解灶臺崗位構造及設施設備情況,具有使用及基本維護保養相關設施和設備的能力,確保安全操作;能力目標:能根據學習任務的具體要求,運用工具書,互聯網和教學資源庫平臺等學習資源收集相關信息,制定工作方案并合理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完成菜肴的制作;素質目標:具備從事本專業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責任意識;能吃苦耐勞和誠實守信;具備良好團結協作精神,具備做事認真,安全生產,遵守勞動紀律的敬業精神。教學內容較多,章節較多,可刪減部分較少,加之本課程是烹飪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每個學期的必修課,且本課程需要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烹調技藝能力,還需額外的社會實踐學時,因此現有計劃學時已很難滿足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更無暇顧及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課堂教學較難體現育人效果不佳。
(二)專業課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思政重視不夠
部分專業課教師來自行業單位,專業知識與技能毋庸置疑,但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形成清晰、系統的知識脈絡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其教學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處于滯后狀態。烹調工藝課程教學目的相對模糊,沒有明確的德育目標,有些院校即便有明確的德育目標,也難以將其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高職學生經過高考的失利,更多感受到的是被忽略、不被認可的挫敗感。“低自卑感”是大部分高職學生教育經歷的寫照。學生對烹飪專業的“不認可感”,導致學習缺乏主動性。另外,由于高職學生的生源越發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教育背景不同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
(一)重視《烹調工藝》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是關系國家命運祖國未來繁榮昌盛的壯舉,教育的未來就是民族的未來。大學是大多數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站,大學對學生的教育較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步入社會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應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講授《烹調工藝》課程目標時,加強對烹飪職業道德、誠實守信、職業操守等內容的講解,也可以以當前社會從業人員違背職業道德、造成公司經濟損失等受到相應制裁等實例來反面印證,將育人觀念融入到課堂中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要求專業教師高瞻遠矚,熟練掌握《烹調工藝學》課程內容及其要領,并挖掘其潛在的思政元素,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
(二)提升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
老師在備課編寫教案之前要去與學生溝通,洞悉學生的喜歡的熱點與話題,與課程內容結合,借助互聯網技術,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如競賽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模擬、翻轉課堂、運用互聯網和“聽故事”等,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正確的思維觀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傳授給學生,增加“課程思政”的親和力,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烹調工藝”課程教學目標不僅要“授業”(傳授烹飪技術)、“解惑”(學到的烹飪技術應用到廚房與餐飲企業的運營管理),更要“傳道”(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立德樹人),充分利用“烹調工藝”課程“課程思政”資源的視頻案例素材,培養德技并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在課堂教學上,需要不斷探索烹調工藝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提升教師運用信息化和新媒體的能力,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浸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
學院層面,開展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征集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包括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組織教師交流和學習。要科學、合理地實施診斷與改進,聽取教師“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及發現的亮點,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不斷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踐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專業課教師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推進《烹調工藝》課程思政的建設。高校要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高素質的學生,就應積極響應課程思政建設號召,倡導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改革,重視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到達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