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當前,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發展迅猛,互聯網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常交流活動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不可或缺。根據調查,高校學生每天大約有5小時17分的時間在使用智能手機,占全天時間的22%[]。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要用好互聯網工具來協助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好思政工作。充分發揮民辦高校各級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積極引導民辦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價值判斷和信仰理念,努力提升民辦高校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科學素養。
價值取向是青年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根據他們對信息的獲取、事物的認知及判斷所產生的對以后的學習活動及社會實踐采取不同反應的的基本判斷標準。與過去相對封閉的信息環境相比,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特別是搜索引擎帶來的便利使學生能夠更快捷的搜索到他們想要的信息,學生能夠主動且自由的獲取網絡信息。這在打破信息屏障和信息權威的同時,也使得部分學生產生虛擬與現實的混亂,不能明確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導致學生價值取向自我化。
思想政治教育向來都是規范的、嚴肅的,給人一種不好接受的感覺,很多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認為大學期間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品德教育等課程的學習對自己畢業后找工作沒有幫助,課外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是參加的人數比較少,一些民辦高校以通報批評等方式強制學生湊人數等方式來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順利完成,起不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目標,反而讓學生抵觸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活動就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是否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評判標準之一。在面對龐雜的互聯網信息時,大部分民辦高校學生都能夠分辨出不良社會信息,但是能夠面對這些信息能夠保持自己原有的心態和看法的卻不多,尤其在民辦高校,學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制能力相對于公辦高校相對較弱,在面對良莠不齊的媒體發布的一些別有用心的文章時,學生對媒體報道的信息甄別能力較強,但卻很難堅持自身觀點,不能夠得出適當的結論,往往會導致學生的行動朝著回避獨立思考的方向發展。
互聯網雖然給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但如果用好互聯網工具,互聯網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輔導員和教師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隨時精確了解學生的行為軌跡和思想動態,互聯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輔導員可以借助互聯網工具更便利地加入學生的圈子,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界限在線上交流過程中模糊,為師生之間提供一個更加平等的交流機會,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引導學生價值取向的難度,能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在互聯網背景下,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恐怕很難應對互聯網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沖擊。民辦高校需要對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不斷進行創新,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線上學習結合,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針對性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價值取向。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融入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課外,輔導員也可以通過微博、抖音等學生們喜愛的互聯網媒介來傳遞科學知識可先進理論,將知識與興趣相結合,學習與愛好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互聯網大環境的影響下,微信、微博和抖音成為當前用戶量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線上交流平臺,并且在高校網絡文化宣傳和管理中受到重視。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微博與學生交流互動、拍攝正能量抖音短視頻來宣傳正能量,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改變以往在學生心中思政教育嚴肅的形象,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充分對接,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及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民辦高校為社會主義事業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我們要將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整體來講,在互聯網背景下,大部分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主流意識還是積極健康的,但不可否認目前還有少數民辦高校學生的整體價值判斷和道德素質發展存在不平衡的現象。本文從教育主體和互聯網環境兩個基本角度出發,提出完善民辦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創新路徑:加強教育主體交流,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完善思政教學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改變思政教學形式,擴大活動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