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河北省永清縣三圣口鄉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復習,不是為了“應試”!一味地“應試”只能培養考試的“機器”,而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未來社會需要的不是考試機器,而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人才。因此,如何在提高復習有效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
在復習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通常用單一的“條目式”整理知識要點,后進生更是白紙上交。這些現象給了筆者莫大的思考,多數學生習得知識停留在單獨的知識層面,對相互聯系的知識層面思考較少,孩子們習得的知識較散,沒有系統知識組塊。
知識組塊是整理與復習的“盲點”,更是總復習活動的“重點”。如何處理“盲點”和“重點”的關系?簡單讓學生去整理知識,學生無所適從,效果并不理想。這時,教師要給孩子自主整理的“腳手架”,提供給學生相關的自主復習要點,讓學生按復習要點自主整理,整理后進行交流討論。這樣的自主整理過程,孩子從被動變主動,積極性高漲。
如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時,筆者先提供了復習要點:①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②各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③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④各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⑤各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復習中提供條理清晰、重難點明確的復習要點,學生能讀懂教師設計復習要點的意圖,能系統復習和自主整理知識。
閱讀學生整理的知識時,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整理的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的相關知識豐富了……這些不正是我們在整理復習過程中所要培養的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嗎?
學生學習、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就是認識、理解知識本質及相互間的聯系,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數學復習課突出“知識鏈”的建構與完善,就能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調整和明晰數學認知結構,優化數學知識在頭腦里的組織方式,從而清晰地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條理地儲存和記憶數學知識,并達到對知識理解的融會貫通。因此,數學復習課要在激活、再現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整理、歸納,建構知識間的聯系,使知識的理解更精當,知識條理更清晰,形成知識的網狀結構。
組織學生溝通整理,首先要依據數學知識結構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個知識塊,按塊狀知識有序地組織復習;然后再根據知識間聯系的緊密程度,把塊狀知識里若干個知識點劃分為一個小塊,作為一個課時內容。這樣按內在聯系有系統地安排復習內容,就便于在激活知識點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知識鏈”。
溝通整理知識間的聯系,可以引導學生立足知識點,結合知識產生、理解的過程,主動思考和整理、歸納。例如,復習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可以在再現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整理、系統歸納:這些圍成的平面圖形各有哪些特點呢?你能根據它們的特點把這些圖形分類整理、并找出相互間的區別和聯系嗎?可以用文字或畫圖表示出來。學生通過交流呈現了知識的聯系:
有些內容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各知識點的再現,形成知識體系。例如,“可能性”知識的復習,可以在借助情境交流想法的過程中,先回憶事件發生結果存在兩種情況:確定的和不確定的,其中不確定事件由于條件的不同,發生的可能性或相等,或有大小;接著明確根據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判斷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并認識可能性大小可以根據條件用分數或百分數表示出來。
教師的親和力、學生的學習氣氛往往和熱烈的感情聯系在一起。學生常常會因為尊敬喜歡教師而有意識地增強自己的學習責任心,愿意學習他們喜愛的教師的學科。畢業班的學生,個個都是有思想、有主見的個體,并且承載著教師家長的期盼,面對的也是第一次如此重要的考試,難免會緊張、焦慮。因此,我們更要對他們少一點“師道尊嚴”,多一點學生心理;少一點疾風驟雨,多一點陽光明媚;少一點呵斥,多一點呵護。
小學數學總復習還要重視練習與實際應用,這既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內化,也有利于學生發展思維,提升應用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的價值。數學知識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對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概括,還在于它廣泛的實際應用。因此數學總復習的練習,不僅要關注知識的鞏固、技能的提升、思維的發展和多種練習形式,還要重視在現實生活里的應用。
教師應注意設計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現實問題,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結合四則運算的復習,設計“超市里的數學”、“節約水電資源”的問題,讓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通過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求得問題的解決;結合面積、體積等知識復習,可以設計“購房”的問題,讓學生應用面積和價格計算,以及折扣、納稅和貸款利息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糧食豐收”的問題,讓學生應用土地面積計算、圓柱圓錐體積計算和糧價計算等知識解決每公頃產量和總收入等問題;結合統計可以設計“生活里的百分數”的問題,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應用百分數計算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等。
總之,復習課教學,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另外,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討論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得以發揮的自由空間,進而達到提升知識、發展學生技能并在最后的升學考試中取得佳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