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私立第一中學,福建 莆田 351200)
化學知識源于生活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結合生活化素材能夠有效的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新課標也提倡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由此可見化學知識關系到我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生活化素材,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及社會責任感。
導入新知識是一節課的開始,而生活化素材導入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學生聽課的興趣及學習的效率。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的從學科角度導入新課,注重理論顯得過于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一弊端,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素材導入新課內容,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選擇的生活素材可以與社會熱點、生活新聞以及化學、歷史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等相關,實際在當前高中化學教材當中常見的一些化學原理及化學反應,都是在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過程中所常見的。所以在選擇的生活素材時,我們可以采用常見的生活現象,這樣能夠讓學生與現實生活所聯系,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學習《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高中化學選修4這一課時,我們可以以學生喜歡的手機充電為例,將USB 線的一頭與手機相連,另一接頭插入到事先吸收足夠多的電解質溶液的洋蔥當中,此時讓學生觀察現象。讓學生意識到化學知識在生活當中的實用性,讓其學會學以致用,接下來再引入化學原電池的相關知識。選擇生活當中常見的案例,有利于學生去進行操作和驗證,進而鍛煉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課改之后,高中化學教材的內容設計更加關注化學知識和人類生產之間的關系,教材中很多常見的物品都成為了我們化學研究的對象。比如一張紙,甚至是人呼出的氣體,所以此時我們可以結合生活當中一些經驗引入化學教學。具體的實施過程如下:首先結合新聞及社會熱點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學習碘的化學性質時,此時我們可以引入日本地震引起海嘯核電站發生泄漏,進而在國內出現了碘鹽風波這一熱點新聞,進而引出以下問題:碘有哪些性質?吃加碘鹽對防核輻射到底有沒有用?通過社會熱點引入化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新聞知識,同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更加關注新聞熱點當中的化學知識,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其二,結合歷史著名化學家的相關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很多學生容易遺忘高中化學當中鋁和強堿的反應,此時我們除了在現場做實驗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來聯想街頭巷尾經常出現賣氫氣球的,這些氫氣是怎么產生的呢?學生很容易想到小販身邊那個銹跡斑斑的鐵容器,一開始他們可能以為是活潑金屬與強酸產生氫氣,進而會產生疑問強酸在鐵容器當中難道不會腐蝕嗎?此時我們在向他們進行解釋,氫氣球中的氫氣是鋁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產生的。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化學反應方程式。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引入生活素材會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將文字知識變成實際情況,此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播放圖片微課等新的教學手段,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示生活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很多化學知識學起來都比較枯燥,化學概念比較難理解,所以在記憶化學概念過程中,教師引入生活素材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且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記憶。比如:在學習醋酸作用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想醋在我們生活當中都有哪些作用?比如家長在燉骨頭、燉魚的時候都會加一些醋,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溶解其中的鈣;此外在熬湯或者是炒菜時也會加一些醋,這樣不僅能夠提鮮還能夠保護蔬菜當中原本含有的維生素C;流感高發季節很多家庭采取閉門熏醋的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了殺菌;也可以用醋浸泡水壺,消除水壺中的水垢;而毛巾有異味也可以用醋來清洗,消除異味。這些例子都與醋酸本身的性質及結構有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這些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當中很多現象都能夠與化學知識產生關聯。讓學生在生活當中,關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逐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素材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而且結合一些熱點素材,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科學素養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當中更好的應用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