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大學第一幼兒園,江蘇 揚州 225000)
我們需要思考:
1.幼兒怎樣看待詩歌?
2.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感受。
我們認為,幼兒的生活充滿詩意,并有強烈的主觀感受,就此,我們根據幼兒實際特點和能力,展開讀、繪、演的教學構想。
讀、繪、演是一個連續性、綜合的體驗詩歌的方式,它讓幼兒張開嘴、睜開眼、動起來、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有時候,以類似敘述故事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簡化了難度,使得幼兒都能明白,增強對詩歌的興趣,激發學習和表演的行動力。
讀詩歌不是簡單的誦讀。要想讓從未接觸過詩歌的幼兒讀的有感情、體會到詩歌的寓意不僅是讀出聲就可以辦到的,需要適合幼兒理解和操作性的詩歌內容,選擇合適的詩歌,對教師是一個挑戰。
1.選取通俗、上口的經典詩歌。首先詩歌的節奏應簡單而具有韻律感。如畫面感強、通俗易懂的古詩,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形象地描繪出一個悄悄采蓮的娃娃,配合畫面,讓幼兒讀來倍感有趣,有助于提升幼兒對詩歌的興趣和節奏感。
2.從生活中發現幼兒熟悉的素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幼兒生活所見之物太豐富了,一花一葉、一人一事就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和探究。除了選取優秀的兒童詩,我們也可以在幼兒誦讀詩歌的基礎上、在有一些詩歌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把生活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這就是“詩”。
3.教師須練就一雙品鑒美的慧眼。我們教育幼兒學會發現美,是一種能力。首先教師要有這樣的能力。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會照顧孩子、會開展活動,更是一個內外兼修的美麗的人。只有教師善于發現日常中的美好,才會帶給幼兒樂觀、自信的心態,也才能體會到種種美的種子。春花秋葉、冬雪夏陽,造物主把它最神奇、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詩歌是有韻律和節奏的,在學習之初,幼兒不太容易體會到詩歌的韻律,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念誦。利用繪畫等藝術形式,可以較好地把抽象的韻律變成具體的形象展現出來,便于幼兒感知。
1.藝術格律的表現。在閱讀之初就可以進行繪畫表現情節和人物了,只是這時的表現還比較簡單,幼兒往往只表現他們感興趣的部分或者其中一部分。當幼兒有了一些能夠有節奏、有韻律感誦讀的基礎,我們可以嘗試連環畫的形式,使得繪畫具有節奏型、回旋感,結合一些詩歌重復性的特點,幫助幼兒感受節律。
2.重視幼兒自體感受。幼兒的學習和他們的經驗密切相關,同一首詩歌帶來的感受可能不是不相同的。如詩歌《云》,詩中寫道:云像一個忙碌的畫家……有的孩子卻說:云像一個魔術師會變出好多東西,像一片水到處流動,又像電子大屏幕上到處變化的光,于是,幼兒使用油畫棒、水粉、粘貼、剪貼等藝術形式創作感受到的、想象出來的形象,有時是一個抽象的畫面,這創作的過程、創作的意境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詩歌。
3.材質推動表現意趣。在藝術表現中,材料工具十分重要。例如詩歌《云》,運用排筆、水浸、暈染等材料和技法,表現云的各異形態,突破幼兒十分熟悉和慣用的云的形象,為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在一首古詩《鵝鵝鵝》中,幼兒采用羽毛、輕粘土、顏料等組合創作具有節奏感的連環畫,從一只鵝到許多鵝暢游綠波,材料的重組聯合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句所表達的趣味、生命力。
藝術是相通的。縱觀語言藝術、美術、表演藝術,我們知道美以其豐富多元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中,戲劇便是一種綜合了多種表現形式的藝術。教師認為,幼兒表演戲劇、童話劇等能夠使他們加深對詩歌內容、意像及情感的理解,反之,這種理解又推動著幼兒要在戲劇表演中突破、創新,實現新的自己。
1.對“演什么”的探討。要將詩歌、繪畫變成舞臺上的演出,需要細致的考慮,并且離不開幼兒的參與。首先,與幼兒討論、模仿詩歌里的形象,如動物的肢體動作、景物,結合繪畫作品,呈現出這些形象和情節的背景、發展,并用視頻記錄,這是表演的前奏。接著,和幼兒一起欣賞自己的模仿視頻,感受表演的樂趣,這是激發參與演出的主動性。最后討論自己想演什么,此時,幼兒興趣被激發,也有了模仿基礎,表演初見雛形。
2.支持幼兒的表演體驗。由于個性性格、生活經驗等的差異,幼兒的表演方式及體驗也不同,對此教師應保持尊重和中立的態度,對幼兒的表現表示出興趣,讓幼兒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這將有助于他們繼續探索表演、體驗詩歌的內涵。
3.“演”向讀繪的回歸。幼兒表演詩歌與繪畫的內容,并不僅僅為了站上舞臺,實際上,他們想要嘗試實現對詩歌的理解,也借由表演驗證詩歌及繪畫的內容。在游戲《鵝鵝鵝》中,孩子們在表演中發現只有三只鵝遠遠不夠,那么為什么詩作者只說“鵝、鵝、鵝"三個字呢?經過表演幼兒體會到當鵝帶有詩句的節律感出現時,一下子就體會到了節奏感,表演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藝術的發展。此時,表演向誦讀和繪畫反向推動,幼兒因此創編了新詩歌《鵝的一家》,提升了想象和語言組織能力。從這個案例中看出,讀、繪、演三者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我們研究讀、繪、演,試圖發掘綜合教育手段在大班詩歌教學中的作用,起到教室促進幼兒全面、多元發展的目的。我們認為:教育、教學推動的是兒童身心全方位的發展提升,一個優秀的教學活動應是綜合了審美、表達和交流特質的互動過程。詩歌是美的藝術,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想象的藝術、表達的藝術,它符合了大班幼兒的思維想象和審美的需要,提供了表現的舞臺,愿我們運用好詩歌教學,為孩子們的想象、創造插上翅膀,助其奮力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