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瑞昌市銅城學校,江西 九江 332200)
文言文是一種非常簡潔的語言。他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本意,傳達了作者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導者和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應當促進學生積極探索,形成開放性思維,學會詞匯的用法,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潛力。文言文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從小學習它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提高。
文言文相對于白話而言,文言文是書面語,白話是口語,“文言文”是“書面語中的書面語”,“白話”是“日常口語中的書面語”。文言文相對穩定,于口語不同,口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盡管不到一百年前,白話取代了文言文,成為寫作的主流,然而就時間而言,文言文在中國文化史上已經流行了幾千年。文體與語言的分離,優美的文字,簡潔的風格,這是文言文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正因為如此,文言文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和智慧是用這種叫做“文言”的東西傳承的,文言也是打開祖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金鑰匙。理解這個道理,我們將會對文言文感到尊重,對古代圣賢感到尊重,并且會發自內心的想要去學習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之美。
初中文言文教學效果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是教師解釋文章整體意思,然后圈出關鍵詞注釋,重要句子翻譯,學生的學習過程很被動,沒有積極性。而且文言文作為古代文章,其思維方式、表達方法等都與現代文章存在差異,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覺得陌生難以理解。因此在講解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先講解文章寫作背景,讓學生對文章作者有大致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想要了解文章內容。教師在講解文章的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引申的小典故,既能增添課堂趣味性,又能讓學生積累歷史知識。
準備是學習的良好開端。然而,當學生面對一段不熟悉的文言文時,他們往往懶得預習和思考,因為他們理解起來具有一點難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有依賴老師解釋的懶惰心理。這種被動學習的方法顯然是不可取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的方式”,“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宗旨和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其發展興趣和提高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鑒于學生課前預習工作的缺乏,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些指導性的預習問題,讓他們有學習的欲望,然后在這種內在動機的驅動下,主動學習課文,這實際上是給學生提前制定學習計劃。現在我班的學生學習一段文言文,他們必須先對照筆記讀課文,邊讀邊想,遇到困惑的單詞或問題,他們做個記號,聽解釋會更集中。然后,在課堂上,師生、學生通過積極的合作和討論,暢所欲言,解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獲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找到合作的樂趣,培養合作意識。這種有效性是以往的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初中生首次接觸文言文,對于這樣一個新事物,語文老師首先應該培養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管是什么教學首先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電影和電視劇《水滸傳》和學生們經常看并熟悉的《西游記》等來激發他們閱讀原創作品的熱情,特別是從刺激他們閱讀淺顯的白話文到逐步擴大閱讀范圍(這要求教師組織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并組織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學習一些簡短易懂的短篇小短文,比如《論語》和《孟子》中的一些短文,然后再到學習《岳陽樓記》和《出師表》等經典的較長的散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學習古典漢語的美,以微妙的方式學習文言文詞匯,將學習古典漢語轉化為積極、有意識和自愿的行動。例如,在教授《扁鵲見蔡桓公》時,你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下三個成語“病人膏肓”,“忌諱醫治”和“防微杜漸”。接下來,讓學生查閱字典,解釋其含義,并組織學生討論:誰“病入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他為什么不看醫生?怎樣防止?這三個成語與全文的情節有關,采用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探討將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言文內容精練,字字珠璣,抑揚頓挫,中心思想端正,引導學生多多閱讀文言文,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塑造意義重大。學生剛開始學習文言文時較為吃力,課堂平淡枯燥,不能對文言文形成感性的認識,領略不到文言文真正的魅力所在。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名篇,如劉禹錫的《陋室銘》,白居易的《琵琶行》,體會文言文文字表達的凝練、工整、傳神;背誦詩經篇章,體會文言文信、達、雅的魅力等。看似枯燥的文言文其實感情豐富,文字運用耐人尋味。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誦讀文言文,加強對文言文內涵的體會,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探索欲,從而提高學生修養,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對于初中文言文教學來說,我們最直觀的目的是從字詞和句式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言文思維體系,進而為以后的文言文知識學習打下事半功倍奠定基礎。所以需要我們立足課本,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模式規劃,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