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曦
(南昌十中,江西 南昌 330006)
引言:初中歷史內容涉及了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學習歷程也呈現出由內及外的特征。學習歷史知識,不但是為了應付考試,更為關鍵的為讓學生認知與認識歷史,并將我國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發揚光大。
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新課改理念,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實際教學,明確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完成的培養目標,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要梳理其中的重難點知識,從而為之后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參考資料。教師要依據新課改標準解讀三維目標的內涵,設計最合理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性地制訂教學目標,最大程度確保學生能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比如,學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筆者可以基于先前學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設計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相關內容及簽訂的條約內容,同時教師可以用口頭提問的方式教會學生如何分析這些歷史事件,以小組的形式和學生展開探討,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真正感受到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并產生愛國主義情懷。
想要真正養成核心素養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教師不能僅限于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可以多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探究活動,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綜合能力。如,筆者在教學中可以合理劃分小組,讓學生自己繪制一張關于近代歷史事件的表格,讓學生整理發生的重大革命的相關知識點,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并且從課本以及網絡上找出更多豐富的內容,讓學生明白這些革命的異同點,最后真正掌握近代發生的各種革命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影響。在課余時間,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認真感受家鄉的變化,并找出其與改革開放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需要具有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才能有效學習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經久不衰的偉大歷史精神,深入領悟我國傳統文化內涵,積極做文化的傳播者。例如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帶領學生觀看相關的歷史視頻,讓學生對此事件有初步的了解和認知,然后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紅軍戰士在當時艱難的條件下,為什么依然不懼一切,堅持到最后?”“是什么樣的精神才能支撐紅軍戰士承受如此之苦?”“大家有什么樣的感悟和心得想要表達?”等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并積極發言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紅軍長征的精神,培養愛國之心,將偉大的歷史精神滲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由于不同的學生對歷史的感興趣程度不同,接受和學習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注意分層教學。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初步的了解,大致知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就可以隨機應變,有效地發揮優等生的帶頭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難易結合,給優等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同時緊抓對歷史知識掌握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秉承不拋棄、不放棄的教學原則,提高全班學生的聽課效率。另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也可能發生不同的改變,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優化學生結構,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展開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學,有效提高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心理、興趣創設情境,營造特定的氛圍,刺激學生的歷史情感,促進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歷史距今久遠,與今天的生活有時空的距離,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當時的情景,引發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想象。教師借助于圖片、視頻等創設直觀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到特定的歷史中,去思考問題、評價人物,從而能促進學生認知與思維的發展。在學習“昆曲與京劇藝術”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欣賞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昆曲表演的視頻,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戲劇,能用幾個詞語表達自己聽后的感受。教師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對昆曲形成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基礎上產生對昆曲的熱愛。
結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教學的目的不在僅僅是提高學習成績,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越來越重要。中華歷史博大精深,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也不再是讓學生考試得高分,而是以歷史的學習為依托,讓學生提高歷史意識,增強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