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滿 楊春燕 崔德貴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校園寬帶網絡建設、教與學場境的信道連通、普及智能移動終端均是保障混合式教學開展的前提條件,完善的移動教學平臺建設有利于俄語課程教學開展向更廣更深的維度發展[1],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是教學質量的保障,而最終體現教學模式成敗的關鍵因素——學生的參與度,再精心設計的教學模式,離開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也是枉然。
一方面,滿足教學的多元化需求。依據社會需求的差別和學生學習愿望的迥異,圍繞教學目標不斷滿足教學過程的多元化。既充分考慮學習者需要,又提高了學校知名度,擴大了俄語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實現了教學方法現代化的要求。教育的飛速發展迫使教師要具備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彰顯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借助網絡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環境,給予其更加靈活、自主、可重復、交互性強的學習自主權和調控權。
在大學俄語教學中,為給予學生更靈活、自主、可重復、交互性強的學習自主權和調控權,教師課前需要組織、制作包括PPT、Word文檔、微課視頻、網絡連接等在內的多個數字資源,并根據章節要求、課時類型等進行搭配,做到每一章節有知識講析,有案例視頻,有章節作業,通過教學移動平臺進行推送,并提出要求,指出要點,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既可單兵作戰,也可協同創新,即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其相互討論,集思廣義,以求共同進步。
傳統課堂的互動討論直觀生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師生之間在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中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尤其就大學俄語教學重點難點問題上的表現更為突出。學生可就線上俄語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疑問或心得發表自己的見解,方式上可采用師生討論、生生討論,激烈的討論很可能激發更多的靈感和學習熱情。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感,比教師自己簡單的說教更有效果。在建立起師生之間互動的教學關系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同伴關系過程中,教師更應發揮引領師生雙向溝通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和運用。
課上學習完成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因而需要進行課后的個性化在線學習。既可進行自主學習,同學之間又可以很方便地互動。因為學習資源的重復有效性,學生可隨時學習,并向他人請教問題,共同探討,利用分享與他人交流學習經驗,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也可利用上傳的資料或網絡資源進行拓展學習,深入研究,完成項目作業。
在混合式教學評價中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 “線上” 和 “線下” 評價。根據每節課的知識點設置一定量的內容檢測,借助移動平臺系統可以自動生成電子學習檔案記錄學生在線學習情況,既包括單元測試情況,也包括課堂學習討論表現等情況的系統評價;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項目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的主觀評價[2]。這種評價模式的實施,其優點在于教師能全過程 “監控和掌握” 學生的學習動態,并視學生表現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適當調整,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更有針對性。借助“線上” 和 “線下” 的結果反饋,教師更能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因而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綜上所述,課前在線課程自主學習、課上傳統課堂互動討論、課后個性化在線學習和混合式教學評價四個階段共同構成了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融合
通過教學實踐,對于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得出以下結論:
混合式教學中 “教” 和 “學” 不一定都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在線教學平臺的核心價值就是拓展了教和學的時間和空間。對于教師而言,要做大量、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包括教學課件的制作、資料的篩選等,可有效提升課堂工作效率。移動平臺保存的教學課件等學習資料,可供學生隨時查閱,教師也可利用平臺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監管,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優化了課后評價,更有利于教學效果的達成。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間。通過課前預習和導學活動,改變了學生課堂上被動接受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中和課后的討論、投票等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促進學生自控能力、自學能力、自我監管能力等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
通過緊密互動,學生能體會到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的改變和努力,隨著逐漸深入地了解軟件平臺,師生的默契度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也明顯改善。通過應用程序,學生可隨時查看教師布置的作業,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即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加深師生之間的認同感,促進學習成績的正向發展,培育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師生關系從傳統單純的教與學進化轉變為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大學俄語課堂教學中采用信息化移動教學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是疫情背景下的無奈選擇,但同時也是大學俄語教學發展、創新與改革的一次大膽嘗試。大浪淘沙勇者勝,只有不斷突破形式固化的藩籬,敢于創新,才是教育者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動力,順應時代發展,做信息化移動教學平臺背景下大學俄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益探索既是趨勢也是責任。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存在的問題,值得借鑒和反思。
第一,硬件建設的問題。多媒體技術更新迅速, 設備淘汰快, 平臺制作技術要求高操作難等一系列問題是大多數高校面臨的窘境。硬件建設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往往使教學效果大受影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影響了多媒體俄語教學的運用。
第二,存在重課件輕教學現象。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教師教學由線下轉移到線上,以高度的責任感努力提高線上教學效率,讓線上教學有溫度。但課堂并非簡單的課件展示播放過程,學生也不能只是忙著聽和看課件,而忽視對語言點、知識點、關鍵點的把握[3]。這種舍本逐末現象一定要警惕。
第三,教師本身存在障礙性因素。課件制作難,不能正確操作使用。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針對性強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組合、合理布局,將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到教學當中, 需要大量的軟件設計制作才能實現。教師沒有相應的專業技術很難獨立完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地影響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