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琳
【摘要】行政法是公安機關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法律法規之一,正確認知和運用合理原則與比例原則在民警依法履職、穩妥處理案事件中居于重要地位。行政法的合理原則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完善,而比例原則成為重要的實踐和立法基礎。將合理原則中與比例原則相重合的部分納入比例原則范疇,有益于行政法系的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行政法;合理原則;比例原則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行政法是公安機關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法律法規之一,如何做到依法行政、妥善處置是民警工作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其中正確認知和運用合理原則與比例原則對民警依法履職、穩妥處理案事件發揮著重要作用。
合理原則最早是由英國的Coke法官提出的。他認為,行政機關的裁量是一種用以區分真實與虛假、正確與錯誤、實體與影像的科學,不能由行政機關按其自由意志與個人好惡來決定。隨后,合理原則的內涵在實踐中逐漸得到豐富和發展,并形成了廣為認同的涵義和適應情形。
比例原則是在行政權力行使時,要注重保護公民人權和不能過度損害公民個人利益的立法思想和原則的背景下產生的。在德國等大陸國家里,比例原則被逐步豐富內涵、完整結構、增強學術性深刻性,從而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立法和實踐理論。
一、 合理原則與比例原則的內涵界定
(一)合理原則的內涵
合理原則被引入我國以來,受到了學界較為普遍的接受與認可,一些行政法學家對合理原則做出了不同的表述。合理原則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即在比例原則被引入之前,合理原則與合法原則一起構成了當時法學界普遍認同的行政法領域兩大基本原則。其內涵的確定也是為了彌補合法原則在規范和限制行政權上的不足。
除此之外,對合理原則的認識和理解,還受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法律傳統的影響,因此,對于合理原則的內涵,往往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但無論哪種理解,都有相通或類似之處。例如,在我國,有學者提出行政合理性原則主要有以下內容組成:符合法律的目的、具有合理的動機、考慮相關的因素、符合公正法則。合理原則把“裁量權的行使應當以法律目的為目的”作為首要的和核心的基準。有的學者則認為合理原則是在實證法治主義的孕育下產生的,與各國自己的法治思想密不可分;也有的學者認為合理原則主要包含平等、理性決斷、比例三個原則。這里的理性決斷原則主要與上述目的性原則相類似,比例原則則與本文所述比例原則下的狹義比例原則相對應。
(二)比例原則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源自德國的比例原則開始逐漸進入我國學界視野。進入21世紀后,比例原則的理論開始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許多行政法學學者將比例原則認定為一項行政法上的基本原則寫進著作。與合理原則不同的是,在我國比例原則的定義及內涵相對明確,雖然除了學界較為通行的“三分法”外,還有學者主張“二分法”或“四分法”,但內容相差不大,對其的界定也與德國的比例原則基本相同。
二、合理原則與比例原則的適用性辨析
當從比例原則的必要性、適當性與狹義比例原則的適用性角度作為參照進行分析的時候,可以明確發現:比例原則的三要性間存在一定的層次遞進關系,適當性原則適用范圍較小,僅有裁量性的行政行為適用該原則;必要性原則在包含適當性原則適用范圍的基礎上,可以適用更多選擇范圍;狹義比例原則適用范圍最廣,是因為該原則概括性較強,開放度更廣,裁量行政和羈束行政都可適用。盡管比例原則在我國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但是比例原則在我國眾多法律中都有體現。
相反,另一些學者作出了合理原則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述,他們認為,在解決基本權利糾紛、平衡權利和利益方面,比例原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其經過不斷實踐、發展和完善,日益成熟和完備,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逐漸成為解決基本權利糾紛的重要工具。但是比例原則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不是解決所有種類權利糾紛的最好方式。
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積極權利糾紛和橫向權利糾紛逐漸增多,其與傳統的消極權利糾紛存在較大的差異,前者包含了多元權利與利益訴求,需要積極滿足訴求,合理平衡多元權利。合理原則能更好地解決該問題,其通過橫向考察多種因素,然后層次化地審查,能夠契合積極、橫向權利糾紛訴求,從而實現權利或利益間的平衡。與比例原則相比,合理原則無論是在審查內容和審查強度方面,還是在審查模式和審查理念方面,都更加與積極權利糾紛和橫向權利糾紛的特征相一致,它能夠更好地解決積極、橫向權利糾紛。
三、合理原則與比例原則的關系
首先,從縱向層面來看,合理原則的誕生是先于比例原則的,在其起源地英國,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事務也日漸復雜,且朝著專門化的趨勢發展,這時,裁量行政行為作為能夠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措施開始迅速發展起來。但伴隨著行政裁量權的不斷膨脹,如何采取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來控制約束行政裁量權,成為了行政法領域一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正是在此背景下,合理原則應運而生,并在作為普通法系國家的英國通過一個個案例的判決而獲得發展和完善,其內涵也發生了變化,由程序審查擴展到實質審查,由行政機關的積極裁量行為擴展到消極裁量行為。同時,比例原則的誕生及發展也大致經歷了合理原則走過的路程,但其對人權及公民利益的特殊關注與保障則是合理原則誕生伊始所不具備的。也可以說,比例原則在人權保障方面的重視程度及理論性上天然要高于合理原則。
其次,從橫向層面來看,合理原則在字面上的含義即已經有些模糊。合理原則往往是在法治國家理念下與依法行政原則并行的大原則,也就造成了幾乎所有不屬于依法行政原則的其他原則均可納入合理原則的范疇,當然也包括比例原則。這樣一來,合理原則存在的意義似乎更多是體系上的,也就是說,其發揮的是綱領性的作用,而從實際需要的角度來看,作用的發揮更多地要靠合理原則含義下各項具體原則來完成。對比而言,比例原則的含義相對確定,包含的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均在我國當代行政法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也可以視作比例原則相比合理原則的另一個優勢。
在辯證分析合理原則與比例原則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將合理原則中與比例原則相重合的部分納入比例原則范疇,將合理原則中包含的其他內涵單提出來,構成與比例原則并行的其他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程琥.民法典時代的行政法:挑戰與
回應[J].中國法律評論,2020(04):170-177.
[2]章志遠.行政法總則制定的基本遵循
[J].學習與探索,2020(07):62-71.
[3]李洪雷.面向新時代的行政法基本原
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3):83-92.
[4]鄭雅方.論我國行政法上的成本收益
分析原則:理論證成與適用展開[J].中國法學,2020(02):201-219.
[5]余德厚,蔣文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
行政法調適[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8(01):129-136.
(作者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