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項目式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與實際生活接軌的“項目”進行學習,然后以此來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對于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學生應該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在實踐體驗中獲得一部分能力,并且在這個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技能。項目式學習與科學教學的結合是目前比較新穎的教學模式,所以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 小學科學 解決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逐漸掌握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每一個“項目”內學習到不同的技能,這對于教師來說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手段,利用教材已有的知識點與“項目”結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實用性。本篇文章將會分析項目式教學在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的作用,并給出一些相關理念加以概括。
1 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項目式教學主要在一些實踐性課堂上比較有優勢,因為這種學習模式主要是讓學生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學習的內容更加真實,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來說,項目式學習可以讓學生真正的去動手做一些小實驗,這樣就將理論轉化為了實踐,理論的知識點往往比較客觀,但是在實踐中學習則更能夠將其運用在生活中,這樣就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代入生活中,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
2 項目式教學實施的四大組成部分
這四大組成部分分別是內容、活動、情景和結果。對于小學科學來說,通過這四個部分可以讓項目式教學更加的有條理,在這些部分將學習內容代入日常生活中,在內容的設置上將課本和實踐結合,同時需要易操作,因為小學科學課本上的內容就是偏向生活的,所以只需要將這些現實生活的內容綜合出來即可。在活動的提出上,主要是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工具解決問題,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在實踐的過程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學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景的建設上,可以是實際的實驗室,或者是有多媒體的教室,借助信息技術打造更現代化的課堂,讓學生與社會科學接軌。在結果上,就是學生在項目學習之后內化的能力。
3 項目式教學與小學科學融合的原則
教師需要了解項目式教學在課堂代入中的原則,進而將課堂目標設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提高學生的課堂地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需要和社會結合,讓學生掌握真實有效的技能,最后則是二者相融合的原則,既要學習知識,又要提高能力。
3.1 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項目式教學從根本來說在某一部分的學習中建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主動打開思維、解決問題是關鍵,然后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思考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面對生活問題的時候積極解決,提高自身的能力。那么在課堂上,依靠學生的心性,教師需要在項目的選擇上偏向學生的興趣,考慮學生能夠接受的問題范圍,讓學生探索即所求,突破認識局限,進而激發潛力。
3.2 社會性原則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在項目設計的時候需要選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與我們的社會可以結合的點進行分析,從另一方面來說,生活方面的問題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些熱點性的問題學生可能有過初步的了解,通過教學展現科學的魅力,然后鍛煉學生的能力。
3.3 學科性原則
小學科學課程比較綜合,包括的內容也比較瑣碎,同時,這些內容與我們的生活聯系也非常多,所以教師在選擇的時候需要以學科的基礎內容為中心,讓學生在實踐中擴散這一理論,將抽象的理論實踐化,從而達到高效的學習。
4 項目式教學實施的具體步驟
具體的步驟包括五點:第一,在我們常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分組教學的方式更能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小學科學的項目式學習可以先進行合理的分組,學生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就可以鍛煉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小組成員相互學習,可以打造更好的課堂氛圍。第二是制定合理的計劃,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不至于盲目的學習。第三是活動的探究,在這一部分學生是核心部分,同時加以記錄、觀察,鍛煉學生在生活中的細節觀察能力。第四點是作品展示,教師通過對學生作品的瀏覽,給學生提點建議,而且作品可以反映學生聽講的效率,教師在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水平之后更有助于打造完善的課堂。最后一點是學生的反思,反思是學生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掌握的技能,幫助學生不斷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發現自身的問題。通過這些步驟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清晰的知識體系,并且在學習上獲得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要點,鍛煉思維能力。
5 結束語
小學科學教學本身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項目式學習則可以在實際操作中激發學生思考,不斷吸引學生主動探究生活現象背后的原理,增長學生的見識,進而提升學生的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啟跑.項目式學習融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分析[J].科幻畫報,2019,000(001):P.174-176.
[2] 高偉.例談項目式學習與科學教材的結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