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竹
四川文化產業(yè)職業(yè)學院,四川 成都 61021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于一個國家與民族來說有著重大意義,我國國務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了國家、省、市、縣三級,包含了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傳統(tǒng)手工藝、傳統(tǒng)美術書法等內容。而通過在高校藝術設計實踐中的教學,能夠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教育人群中的傳承,促進國家文化的發(fā)展。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前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主要依賴于傳統(tǒng)的師徒教學以及家庭傳承,缺乏體系化,穩(wěn)定化的教學方式,伴隨著經濟發(fā)展的時代沖擊,使得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衰退。同時,還有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年齡逐漸老化,受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導致其無法適應當前工業(yè)化、信息化的發(fā)展模式,也是導致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傳承的主要因素[1]。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對文化的傳承越來越重視,并且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除了占據當今主流文化市場的歐美文化與日韓文化外,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也在逐漸的復興,在服裝、家具、圖標的設計上也越來越重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體現(xiàn),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重要任務,為了實現(xiàn)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傳承與發(fā)展,便就要將其與高校的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實踐教學中,將非遺傳承課程進行模塊化的處理與教學,能夠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化的了解程度與掌握程度。為此在課程展開的過程中,需要教育者能夠有效的強化學生在理論上對我國傳統(tǒng)技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理解程度,使其在對非遺傳承課程中,能夠實現(xiàn)對非遺以及相關技能的準確掌握。同時利用高校學生專業(yè)課的特點,使其可通過不同角度加深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體會的同時,把握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獨特性與文化性。從人文、技藝多層次的培養(yǎng)學生。
鑒于非遺具有地域獨特性的影響,在非遺傳承教學模式中應更多帶學生“走出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區(qū)的民俗民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原因以及相關的民間傳說,內化于心才可外化于行。其次,要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不僅熟練的掌握了其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對其也有著更加深刻的見解,能夠為學生的藝術設計實踐起到指導性作用[2]。再次,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靜態(tài)傳承,這種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體現(xiàn)就是各類博物館與展覽會。其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到的材料、文字資料、工藝流程以及傳承者的作品進行學習與瀏覽,能夠為學生提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觀印象與理解。而戲劇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由學校組成學生觀看現(xiàn)場表演,或是由教師播放視頻的形式,來使學生對其特點有一個深刻且明確的了解。最后,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tài)傳承與靜態(tài)傳承有機的進行結合,激發(fā)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興趣,強化其課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主學習與研修。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建設,是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途徑之一。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能夠同時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研究,學校通過與政府聯(lián)合建設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能夠使學生通過在其中的學習,進一步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加廣泛。此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等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現(xiàn)代電子通信技術的進步結合到一起,利用網絡的便利性與廣泛性,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其中,通過在校園網搭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交流與學習平臺,能夠使學生更加便捷的領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正處于一個新的局面,社會對非物質文遺產傳承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此,需要通過在高校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中,通過開展非遺傳承課程模塊教學、拓寬非遺傳承方式、建設非遺傳承基地等措施,實現(xiàn)對非遺的高效傳承,保障國家文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