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蕊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299
伴隨著高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社會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類別發生變化,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個體對于職業的選擇是在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的,對于職業選擇的最終結果會影響自身對于工作質量的完成度和對組織的融入度。因此除經濟發展導致的社會職業需求與畢業生擇業取向不對口等客觀原因外,大學生自身的職業選擇觀念也是影響就業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國內對于大學生自尊水平與擇業取向關系的研究最早是王沛(2006)[1]。他探索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與自尊水平、成就動機的關系。張穎倩(2007)做了關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自尊、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2]。陳敏(2009)研究了關于大學生自尊水平與就業準備和擇業取向兩方面的相關關系[3]。截止到目前,我國對于大學生自尊水平與職業選擇的主要研究結果集中在社會客觀因素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對于主觀心理因素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本研究隨機選取225名大學生被試,采用問卷測驗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225份。
1.大學生擇業取向問卷
本研究使用陳敏自編(2009)的大學生擇業取向問卷。該問卷共包含18個問題,一共有自我發展、物質保障和社會需求三個因子;該問卷采用5點量表進行評分,從“1”到“5”分別代表“優先考慮”到“完全不考慮”。問卷總體的內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數為0.86,問卷總體和各個因子均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信度。
2.自尊量表
本研究使用二維自尊量表對大學生自尊水平的兩個維度進行測量。該量表共包括16個題目,兩個維度各包含8個題目,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方式,從“1”到“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8個正向計分題目和8個反向計分題目,總體得分越高,說明自尊水平越高。。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利用問卷星編制網絡問卷并在網絡上填寫問卷。所得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21.0進行錄入和統計分析。
計算不同組別的大學生在擇業取向三個因子上的得分可知,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總體傾向于具有自我發展特性的職業。
1.大學生擇業取向的性別差異分析
以大學生的性別為自變量,大學生的擇業取向的三個因子為因變量,研究擇業取向三個因子在性別方面的差異,結果可知,大學生擇業取向的自我發展因子和社會需求因子在性別方面有顯著差異。
2.大學生擇業取向的年級差異分析
分析可知,大學生擇業取向的三個因子中,不同年級的自我發展因子存在顯著差異,所在年級越高越傾向于選擇具有自我發展特性的職業。
3.大學生擇業取向的家庭經濟狀況差異
通過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擇業取向三個因子中,社會需求因子在家庭經濟狀況方面有顯著差異。
通過分析發現,大學生自尊水平的自我能力感的平均得分低于自我喜歡感的平均得分,大學生的總體自尊水平較高。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自尊水平與擇業取向的三個因子均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自尊水平影響大學生的擇業取向。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尊水平對于大學生的擇業取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自尊水平對于個體生存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在人格發展中,它能夠提高我們的心理品質,促使我們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因此,怎樣提高自尊水平應當受到大學生、學校和教育部門、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順利實現規劃,就能極大地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提升自尊水平。因此大學生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在課外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增強對自身的正向評價以及他人對自我的贊賞程度,獲得自尊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擇業取向和自尊水平的特點及關系進行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
1.大學生在面臨擇業取向時,總體傾向于具有自我發展特性的職業;大學生擇業取向的性別、年級和家庭經濟狀況差異顯著。
2.大學生擇業取向的三個因子和自尊水平都存在顯著相關,大學生的自尊水平會影響擇業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