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琪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1901
黨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時期,孫中山在這一場學生運動中發現了學生之于革命運動的力量之大,開始重視向民眾和學生宣傳黨綱和黨義,使他們支持革命。[1]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借鑒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經驗,“以俄為師”改組中國國民黨,并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以黨治國”思想[2]。至此,孫中山便開始在俄國軍政人員的幫助下,展開“黨化”運動,并由此開始了“黨化教育”。
“黨化教育”首先在廣東省于1921-1923年開展,孫中山在教育上學習布爾什維克,利用社團組織等手段發動學生學習黨義,鼓動學生信奉國民黨黨義并大規模發動學生加入國民黨,使青年學生都能投入革命斗爭當中,并為革命需要培養人才和后備軍。除此之外,為了加大黨化力度,孫中山亦關注發展教職員成為國民黨黨員,從源頭上進行思想的統一,實現對學校的控制。
黨化教育在孫中山去世之后才得到法律上的落實,1927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在《學校實施黨化教育辦法草案》中提出“要把學校的課程重新改組,使與黨義不相違背”;1928年1月大學院發布《各級學校增加黨義課程通則》,規定了各級學校黨義課程,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史實開篇,由淺入深學習孫中山生平提出的重要政黨思想。課程的內容皆以孫中山為根源,具有極大地相關性。
國民黨以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為黨義[1],黨義課程中涉及的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五權憲法等全部的課程知識無一不是由孫中山所提出的,因此學習的具體內容也是由孫中山所創造,課程使用的教材多以孫中山原著與發言等為主進行編寫。除課堂中必須閱讀的材料之外,學生還需選閱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國際問題草案》等。同時,在教師使用的《三民主義教育下的各科教學法綱要》[2]中,也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等著作全方位滲透于各科的教學中。無論是哪個階段哪個級別的黨義課程,從教材到教師到學生額外的補充知識,都滲透著孫中山的著作和思想,供學生學習。
黨義課程中專門開設《孫文學說》即《知難行易學說》課程,指導學生對“知”“行”的各種學說進行比較研究,以證明行易知難學說之正確;同時指導學生研究各種事實,以證明行易知難觀在科學上之價值。此外,孫中山強調“學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經過試驗才曉得對與不對”,因此開設專門的實踐演習課程,學完知識還要付諸行動驗證,在其他一些像是“建國大綱淺釋”、“五權憲法淺釋”等偏重理論學習的課程中,也有以“表演”和“參觀與旅行”為學習內容的要求。
孫中山逝世后的黨化課程,看似完全以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來設置,發展了黨化教育,但實際上,還是與孫中山原本的黨化教育思想有所偏差。
孫中山開展黨化教育的目的有三層,最首要是科普政黨知識,其次是鼓勵學生參與革命,最后才是吸收學生力量,擴大本黨實力,以增加革命的斗爭力量。因此,孫中山的黨化教育輸送給學生的黨義知識范圍更大,更具有科普性。同時孫中山也注重對國民黨的宣傳,意圖吸收更多學生成為本黨的新鮮血液,加入革命斗爭,“使學生全體加入民主革命的戰線上,贊助三民主義”。也就是說,孫中山的黨化教育是以宣傳的方式,鼓勵學生加入國民黨,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增強革命實力。
反觀之后國民黨的黨化課程,從內容上看圍繞孫中山的政黨思想展開,但是甚少提到革命斗爭的需求或是關于政黨的政治知識,僅限于國民黨一黨的黨義為課程內容,以偏概全,學生只接觸到獨一黨的黨義,從而接受國民黨。其次,專門設置刻板而枯燥的黨義課程,成為從小學到高中的必修課程,并非以“宣傳”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黨義,而是“強迫”學生接受黨義,加入國民黨。
孫中山的“黨化教育”思想源于五四時期,借由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經驗而發起,孫中山通過在各地的學校、社團等地演講,宣傳革命與黨義,并鼓舞學生進行一系列黨化活動。但學生直接接觸的“黨化課程”卻一直到孫中山去世后才立案實施,雖然該課程并非由孫中山設定,但是卻深受孫中山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的影響。國民黨的黨義課程從表面設計看來,是從了解孫中山這個人物開始,理論上學習三民主義、建國方略等重要政黨思想,并通過演習與參觀等方式加以運用,不論是課程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深受孫中山影響,是對孫中山“黨化教育”運動的發展。但是從深層次看,黨義課程是將國民黨的一黨黨義強行灌輸,給學生“洗腦”,藉此培養忠于國民黨領導的民眾或國民,而不是培養參加革命的新鮮血液和力量,背離了孫中山的“黨化教育”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