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云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外音樂史》是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理論課程,時間跨度長,知識量龐大,而高職高專的學制和學生的特點,增添了《中外音樂史》的教學難度。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秉承著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預設的學習任務為主線,先學后教、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注重課堂互動、合作與探究,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進行枯燥難懂的《中外音樂史》具有明顯的效果。
采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提前根據《中外音樂史》的教材內容,將課堂內容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布置給學生,學生提前進行學習,并在教師的任務導向中進行主動的合作、交流與討論,對課程內容有所認識和理解,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個性化地開展輔導。這種模式下的教學課堂更加主動,學生更容易融入到參與的氛圍中,能有效提升《中外音樂史》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可以將《中外音樂史》中的相關知識以音樂會等實踐的形式呈現,讓枯燥的歷史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趣味性。例如在學習中國音樂史中華民國時期部分時,教師以任務的形式,提前布置學生學習抗戰時期的歌曲,在本章節理論課程結束時,舉辦一場“抗日歌曲主題音樂會”,讓學生共同參與,培養集體感、愛國精神與創新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教學,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面向的是小學教師崗位,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平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還能讓教學方法更加多元化,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首先,能更好地凸顯出來學生的學習地位。學生是整個課堂的主角,教師從主角變成了配角,變成了引導者和參與者,對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習慣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使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對學生展開指導,就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因為對于學生的問題并不能提前預料,這需要教師對所有的知識內容都能融會貫通,并具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再次,在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差異下,新的教學模式讓教學方法變得更加靈活,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最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可以更好地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和諧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
在《中外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使用信息化的教學系統對學生進行任務安排。一般情況下是這節課程的復習和下節課程的預習,使學生在課前對教材知識進行學習與掌握。比如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第二章節內容“歌劇的誕生及其早期的發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將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分解為“最早的歌劇”、“意大利各城市歌劇發展情況”、“英國、法國、德國歌劇的特征等問題,提前錄制教學視頻或者使用網絡平臺中優秀的課例,讓學生進行課前的學習,尋找問題的答案,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中。
在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結合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對學生提前學習的成果進行檢驗,可以通過提問回答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答卷分析的方式,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檢驗。比如學生之前根據《中外音樂史》教材中,對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關于“歌劇的誕生及其早期的發展”的內容進行的自主學習,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之前布置任務的答案,以此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如果回答不出正確的答案,教師要認真思考其中的原因,對學生的學習弱點進行分析,這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中進行中針對性的指導,提升教材知識的教學效果。
在進行課堂檢測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進行個性教學環節的展開。例如學生不能對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知識,結合巴洛克時期音樂現象、音樂風格、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與理解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征,從而進行全面教材知識的學習與外延知識的擴充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展開答疑之后,要進行課堂訓練,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比如在學習中世紀復調音樂時,在學生掌握了格里高利圣詠肅穆、音調平緩等特征后,讓全班學生分組演唱格里高利圣詠的作品。緊接著演唱二聲部的奧爾加農,對比體會中世紀產生的西方最早復調音樂的音響效果與特征。課堂訓練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的理解,也更方便在今后的演奏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和評價,提升學習質量。
在進行《中外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一節課程的具體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總結和歸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始有終。比如在進行教材內容《明清四大聲腔》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點評的方式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獎勵,讓學生學會總結四大聲腔、昆曲的改革、京劇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結合使用網絡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分析,對學生認識中的不足部分進行及時改正,對不同聲腔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這有利于學生對中國音樂史的認識和學習,并養成良好的歸納習慣,提升學習能力。
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之后,要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教材知識的延伸學習,拓展學生的視野。比如根據教材知識“明清戲曲的發展”,進行明清時期音樂的延伸學習??梢砸劳兴拇舐暻坏膬热莺脱葑儭⒗ド角坏母母?、京劇的崛起、傳播和特色進行學習。比如分析當代的京劇發展與明清時期京劇發展的早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在人物造型上、曲目的創新上、舞臺的設計中、道具的更改中進行哪些創新發展,京劇的優秀人才都如何推動京劇走向國際等這些具體的改變,讓學生搜集有關京劇發展、演變的過程,以及優秀人物的推動作用,進行京劇的全面學習與延伸拓展。也可以加強與當地的戲曲音樂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傳統劇種的保護,更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在《中外音樂史》的教學中,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顛覆。首先,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力,掌控課堂時間,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主力,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其次,使用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從之前的單獨學習變成了合作學習,從之前的自我思考變成了交流探討,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后,對教學過程是一個徹底的顛覆,從之前“教——學”的流程,轉換成“學——教”的流程,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在有限的時間,按照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教師只能選取課程的重難點進行教學,這樣容易造成知識的碎片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探索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新模式,在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堂上為學生梳理知識點,課后通過小測和復習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內容,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問題。
網絡學習需要學生有良好的自覺性,針對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差異,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評價考核方法,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成效評價。評價可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讓學生重視課程的學習。
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是明顯的。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需要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成員之間的思想互相碰撞,產生不同的見解,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是能力提升的過程。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的對比學習,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對合作學習的重視態度,能夠將之轉化成自己的一種學習能力,真正提升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提升綜合素養。
在進行“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師的隊伍水平。首先,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中外音樂史》的教學質量,還更好地將這種模式運用到其它課程中,真正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其次,教師通過開展這種教學模式,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有整體提升。最后,在使用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崗位和職責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夠主動提升教學技能,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知識點的選擇是“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開展的首要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教學課程都適合進行這種模式的使用,只有具備理論性與實踐性,并且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教材知識的課程才可以使用這種模式,否則學生會對過生澀的知識或者過于簡單的知識失去興趣,不利于這種創新教學模式的充分使用。
在進行“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對具體的任務進行逐層的分解,要根據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生澀,問題之間存在關聯性的原則,將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化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進行生動直觀的提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激發尋找答案的欲望,從而可以有效地開展學習,促使這種模式的有效開展。
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小組的設置也非常關鍵。假如在一個小組中,學生都不喜歡學習,那么是不能有效開展交流的。如果小組成員之間水平都較高,會容易產生互不相讓的現象,造成一定的矛盾,也不利于教學模式的開展。因此進行合理的小組設計時,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特點,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進步與發展。
使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對于信息化的技術使用也很重要。教師要充分的結合每一種信息技術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學生的掌握水平和喜好情況,進行任務布置。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學習歷史并不是簡單的理論知識學習,應當通過音樂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對高職院校開展“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價值體現、實踐過程、評價總結進行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并結合《中外音樂史》的課程實踐,從而真正發揮出該模式的優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