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濱 林秀艷/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獲獎成果:創建基于課程標準的區域教學改進體系


教育教學成果是實踐經驗的凝煉和總結,具有可借鑒性和可推廣性。那么,在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中,什么樣的成果真正稱得上是好的成果?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以下簡稱“海淀進校”)充分發揮教研機構專業的橋梁和轉化作用,創建的“基于課程標準的區域教學改進體系”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課改形勢下問題重重:國家課程標準難以有效落實,課堂教學中學科育人價值沒有真正體現;課堂的教學目標不夠清晰,不同教師教學起落點不同;學生學業達成情況不明確,教研指導教學時缺乏證據。
校長說:“我會經常聽課,我發現在同一時段,聽同一學科,同一年級老師的課,他們教學的起點和落點不太一樣,尤其在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教研員說:“老師們參加區教研活動都感覺很有用,可是在課堂上怎么表現不出來呢?我們該如何幫助不同學校教師改進教學呢?”
老師說:“我怎么才能知道學生學到什么程度了呢?學好的標準又是什么呢?總是強調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但是課標我們確實看不太懂,也不知道該教到什么水平。”
學生說:“那么多知識點,記住了也不會用,也不知道將來有什么用。”
針對教研員、學校、師生面臨的這些真問題,海淀進校的教研員牽頭組成各學科教研共同體,歷經7 年的研究、實驗,9 個年級,15 個學科,50 余位專家支持、2000 余次各級各類研討會,23 本學業標準,研制出130 余套“5+M+N”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教師研修課程,面向全區教師;開發出34 套學業評價工具,293 所(次)學校、62678 名(次)學生參加,263 份反饋報告;出版24 本書,發表論文40 余篇,承擔外地教師培訓萬人以上;舉辦和參與20 余次國內外會議,29 家媒體150 余次報道。
基于問題,聚焦核心,浸入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與策略,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問題-研究-實驗-改進”模式,并將項目研究成果服務于區域教育教學、區域教師研修以及學生學業質量評價等重點工作。具體工作思路為:聚焦能力,基于實證,系統改進;整體規劃,由點及面;多方聯動,浸入研究。研究優化了學業質量評價,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進。
海淀進校創新實踐,創建的區域教學改進體系即“研制學業標準-開發研修課程-評價學業發展-指導教學改進”的教研支持系統,助力全區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基于數據反思的教學自我改進能力增強。成果提供了一套管用、好用的工具,教學從知識獲取轉向學科能力發展,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學習,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大面積提升,基于大數據的反思、教學改進的意識和能力增強。
建立以項目為載體破解難題的工作機制。建立“問題-研究-實驗-改進”的教研模式,將問題轉化成課題、項目,用研究的方法解決。眾多一線教師在學業標準、學科能力、學業評價、教學關鍵問題等項目中,兼具研究者、實踐者身份,教研優化教學、教學促進教研,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增強。
實踐成果轉化成為研修課程和政府文件。將研究與實踐的成果轉化為區研修課程,教委頒發了《海淀區課堂教學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教研工作的指導意見》兩個文件,引領、指導、規范了教學,26000 多位教師受益,確保農村教學水平,提升全區教學質量。
教研內容與供給創新,提升了教師研修品質。從學習、模仿到實踐,該區基于海淀區學業標準,重構教師研修課程。經過幾年的探索,逐步構建具有房山區發展特點的教師研修課程,保證基礎性,滿足多樣性,教研供給豐富,一線教師高度認可。
高觀點、低結構、求改進,增強了教師專業素養。《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將國家課程標準具體化,提高了教師教學站位。學習海淀學業標準,將教學關鍵問題進一步分解細化,“微團隊”“微項目”驅動,研究與實踐互相促進,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
“教-學-評”一體化探索,整體提升了教學質量。以海淀學業標準為準則,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解決了長期以來考試內容超標、非考試內容不達標的現狀,兼顧學科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一所學校的內涵發展得益于現代教育綜合治理的手段,而選擇、借鑒、創新應用教育教學成果無疑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溫泉蘇家坨學區位于海淀北部,屬于農村地區,學區內有8 所小學、4 所中學。學區教師使用學業標準,授課水平和專業素養顯著提升,促進了北部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
5 個學科、21 本《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幫助學區教師明確學科能力的進階,明確深度學習活動設計路徑和實施策略。教研員帶領一線教師共學共研,通過80 余場專題研討、研究課、公開課,示范引領,提升了學區教師的授課水平。
學業質量評價診斷學區內學生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分析評價數據,縱向對比,追蹤學校發展的基本趨勢;橫向對比,發現學科能力發展的提升空間。學校與教師精準把握管理的不足與教學的提升點,組織開展行動研究,大幅度提升了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的專業素養。
學業標準的使用帶動學區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深刻轉變,一批骨干教師迅速成長,培養特級教師1 人,市區骨干教師135 人。促進了北部地區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自2014 年該縣應用海淀進校研制的《海淀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規劃縣級教師研修課程,進行教學改進,有效促進了該縣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改進傳統教研模式,教研有了方向。在海淀教研員指導下,該縣教研員掌握了基于學業標準教學的關鍵要素,借鑒海淀“5+M+N”教師研修課程,構建了教師研修課程,開展了系統化的新教師培訓,基于標準的教研模式初步形成。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教師有獲得感。該縣先后在30 余所中小學開展基于學業標準的邊學習、邊研討、邊實踐、邊反思的案例研究,嘗試通過評價指導教學改進,幫助廣大教師實現了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有效提高學科教師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專業素養顯著提升。
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在教育領域的內涵發展。該成果為實現京津冀基礎教育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平臺。在學業標準學習與應用的過程中,海淀進校的教研員全力協助,跟進指導,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推動昌黎縣走向未來。
優質的學科教研課程是教師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海淀進校堅持標準導向、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構建了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5+M+N”學科教研課程,基于區級、聯片、校本“三級聯動深度教研”模式,直接服務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教師徐明杰這樣談到自己的體會: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讓我迷茫的問題,無從下手,又不知所措。《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叢書的出版發行如同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我的迷茫和困惑。它傳遞著夢想,是海淀區小學英語教師業務提升的指路明燈,它散發著芬芳,是教師案前的良師益友。
“學業標準”對一線英語教師指導性強,它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指導:課程標準解讀、學業標準、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教學案例。幫助教師明確“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評價”,成為了教師教學、教研的有力助手,深受教師的認可和喜愛。
通過學習“學業標準”,使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新的認識,優化了教學設計。書中明確了各年級的語言技能、知識、情感態度、文化意識、跨學科能力及學習策略指導等內容,特別是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使我受益匪淺。在低年級教學中,利用圖片和實物來聯想記憶,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平時培養學生善于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做會傾聽會思考的學生。組織中高年級學生參加北京市英語戲劇的比賽,讓學生在課內外應用英語,使英語成為交際的工具。在教學中,“學業標準”為我指引了方向、拓展了思維,提升了教學能力。
北京市海淀區臺頭小學教師劉麗娜有這樣的一些親身經歷:
2017 年,我有機會參加海淀區組織的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培訓展示活動,獲得了海淀區一等獎的好成績。我撰寫的教學設計《真生活真數學 真應用——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入選《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校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培訓展示活動優秀教學設計選編(一)(小學)》一書,其中,在小學數學領域僅有9 篇。我專業水平的快速提升,得益于《學業標準》對我的影響。
在備課過程中,“學業標準”為我提供了指導思想。例如,《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這一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表述過于籠統,無法指導我找準定位、備好課。于是,我開始研讀“學業標準”,書中對國家課標進行了詳盡的解讀,對比了《標準(實驗稿)》和《標準(2011年版)》,還通過“說明”一欄把兩者的異同點明確表述出來。通過“說明”,我更清楚地知道要“把經驗積累作為活動目標”。
“學業標準”對每一課的學習目標有非常清晰的描述。《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一課是這樣描述的:“1.了解人體中的有趣現象,了解數據彼此之間的關系,從數學的角度感受人體的秘密。2.能夠根據測量的數據,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培養應用意識和估算意識。3.經歷簡單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鍛煉和增強合作與交流意識,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于是,我找準了本節課的定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并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制定了以下教學框架(見圖1)。

圖1
這樣的思路,突破了我做教學設計的局限。
我想,一個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離不開專業書籍。我的數學教學專業成長得益于《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一書,它兼具工具性、實用性與可讀性,是數學教師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未來,我會繼續使用它,助力自己的數學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

問題導向的多樣化教學指導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進的直接動力。海淀進校對課堂教學的指導與優化,由基于經驗轉為基于經驗和大數據的整合,精準定位學校與教師在課程標準落實中的問題所在,基于學業質量評價與反饋為教學改進找到突破口,分析大數據,為全區和學校提供多樣化教學改進指導,探索出“研究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原因-精準指導”教學改進范式,為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達成提供了專業力量。
中關村中學參與“基于學業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基于學業質量評價的教學改進”研究與實踐,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學校學業質量逐年提升。
“基于學業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從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方法、問題解決能力、遷移創新能力四個方面診斷學校學生的發展狀況。區域、學科、學校三個方面提供精準的反饋與指導,為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持。
“基于學業質量評價的教學改進”,幫助學校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科優勢與短板。針對數據背后所呈現出的淺層學習、問題解決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教研員與學科專家對課堂教學進行指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思考問題;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深度參與,關注高階能力培養。
三輪的學業質量評價,我校的表現持續提升。實踐證明,基于學業標準的“教學-評價-改進”實踐,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了學生學業質量水平。
問題導向的多樣化教學指導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進的直接動力。
玉淵潭中學是海淀區普通完全中學,在區學科基地建設和學校品牌學校建設過程中,得到海淀進修學校持續跟進的個性化指導,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學校學業質量逐年提升。
基于標準的學科教學研究
為玉淵潭中學校本教研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發展找到了突破口和載體。在海淀進校的指導下,學校形成若干學科實踐共同體,開展教學改進行動研究。
作為海淀區學業質量監測的實驗校,海淀進校對玉淵潭中學進行了整體、細致的分析,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精準定位學生的學業情況,找到教師教學的薄弱點,并提出學科改進建議和學校管理建議。
原來,玉淵潭中學平均分大幅度低于區平均分。三年來,學校學業質量逐年攀升,以 2015~2017 年玉淵潭中學八年級成績變化情況為例,與區域平均分之差逐漸縮小,語文學科反超區平均分。
實踐證明,基于課程標準的“研-學-評”一體化教學改進指導,提升了玉淵潭中學教師的專業自信和專業素養,提升了學生學業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高品質、全方位服務教育教學是成果應用的最高境界。海淀進校《基于課程標準的區域教學改進體系》在應用的過程中踐行和檢驗了這一原則,豐富了“海淀教研”新內涵。面向未來,海淀進校將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傳承海淀教研的傳統與優勢,對成果進行二次轉化,指導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應用示范區本土化使用,持續探索區域教學改進的路徑,高品質服務并引領區域以及全國的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