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摘 要:改革開放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經濟快速發展。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從之前快速的數量取勝到現在需要以質量來帶動穩定中國經濟的增長。從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以及地區差異方面進行分析,得出我國經濟目前呈現的是一種平行增長的時序特征,并對各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質量;時序特征;地區差異
中圖分類號:F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0-0001-02
一、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呈現平行增長時序特征
從我國經濟時序上來說的話,我國經濟在2005—2018年這幾年的經濟增長總體是呈上升趨勢的,并且歷年的演進特征也是呈單峰演進。也就是說,經濟在增長的過程中并沒有太大差異。在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的指令也沒有出現特別極端化的現象,總體都呈現平行的增長,并且全局性的空間收斂性在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中也是不存在的,這與經濟平行增長的特征比較一致。
經濟增長時序變化呈平行增長這一特征,也是有很多的因素影響。首先,地區與地區之間產生的溢出效應也是平行增長的原因。其次,政府對一些地區制定了相應經濟規模管控的政策也是導致時序變化成平行增長的原因。再次,在資本邊際收益遞減這一規律的作用下,產出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反而比產出高的地區增長速度快。最后,空間集聚的作用下也會使經濟出現平行增長這一特征。各地區在經濟增長上會通過一個循環作用“創新—集聚—創新成本下降—再集聚”這種循環模式,同時空間集聚在與經濟增長之間有一個互相的推動作用,這樣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人口急劇增長、就業困難、放假增長等等問題。這種情況,也是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時序呈現平行增長變化的原因。
二、中國經濟增長全國總體情況
第一,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較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來說是比較好的,這與東部地區本身的地理條件以及國家的政策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東部地區在勞動生產率、居民消費水平以及GDP中進出口的總額占比從這三個大的指標來看占據經濟的權重是比較大的。但是東部地區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經濟的穩定性比較差,這主要是量化指標GDP的增長波動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這兩個在實際的運行當中產生的效果并不是特別的好。
第二,中部地區。中部地區所呈現出的整體特點主要為它的經濟增長質量偏低,并且它的經濟增長水平排名有所上前的形勢,呈現出這樣的趨勢的結果是因為在中部地區,GDP增長波動率和人口的自然增長波動率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并且這兩個指標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能夠使得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定,增長更加持續。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相比較,也是更加的穩定,并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和下降,所以使得經濟的增長更為穩定,持續性更為持久。然而,在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有效性、訪調性以及福利性一直沒有呈現出一個很好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具體表現為單位能耗產出率較低,進出口總額占據GDP的額度降低,以及居民的消費水平處于不高的位置,這是地理位置因素所導致。
第三,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所呈現出的整體特點主要為它的經濟增長質量偏低,在西部地區內部經濟增長也是參差不齊,各個地區發展不一致,呈現出很大的差異。西部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的發展起步較晚,它的經濟增長的基礎較為薄弱,并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只是一味地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而忽略經濟增長的質量。通過實驗證明,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質量偏低,各大指標相較于其他地區更是處于較低的水平。
三、對策建議
(一)對經濟總體的對策建議
1.資源導向型合作。在能源礦產方面,東部地區可以為能源礦產提供資金以及技術支持,并為其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積極參與它的各項管理,中部地區在能礦資源方面給予很大的支持,并且提供大量的勞動力以及能礦資源的基本條件;在農業資源型產業方面,通過各大地區的合作,東部地區可以幫助西部地區的農副產品進行精密的加工,進而調整好農業經濟結構,從而推動農業化的發展。
2.產業導向型合作。積極鼓勵產業專業促進區域合作,將東部地區的傳統產業引入中西部,引入傳統產業不僅可以為中西部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而且也能夠可以促進中西部的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化升級。
3.人才導向型合作。國家的經濟發展應該注重人才的培養,大力地開發人力資源,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應該將人才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人盡其才。目前,鑒于我國當下的國情,更應該注重中西部之間的區域合作和人才交流,減少人才流量差距,縮小文化貧富差距。因此,要加大中西部的各地區的干部和技術人才的培訓交流,豐富專業知識,同時推動各方聯系合作,推動文化的融合交流。
(二)對東部地區的對策建議
1.穩步推進經濟增長。由于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幅度波動較大,因此經濟增長并不穩定。所以在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的發展速度,而是更應該加大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重視,以此來推動這個地域的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效益,對經濟發展的質量也要加大力度關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并不是減免經濟的波動幅度,而是將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這樣才能保證經濟發展更加合理。
2.審慎調整人口政策。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晚婚晚育優生優育的政策,這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急劇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帶來另一個狀態。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東部地區更為嚴重。東部地區在計劃生育這一政策方面已經深入地貫徹,并且東部地區的生活成本較高,撫養孩子的高額成本使得人們更加傾向于少生。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的人員流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齡化的嚴重性,但是人口自然增長率過低依舊對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著主要的影響。因此,應根據社會的實時發展對人口的發展進行適度的調整。
3.宏觀調控空間差異。在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差異方面,東部地區處于主要的位置。因此,東部地區應該加強各省之間的內部合作聯系,調控好區域的差異,注重經濟發展質量較差區域的發展。
(三)對中部地區的對策建議
1.提升資源產出效率。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部地區的資源利用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提升的幅度并不大,與國家整體的發展水平相比較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是基于大量的能量消耗。因此,這種能源消耗過大是不能夠長久的。如果長時間依賴大量的資源消耗,不僅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而且也會給資源帶來很大的壓力。
2.調整對外貿易戰略。中部地區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部分較低,對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和增長質量的提高并沒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區應注重在外貿水平和結構方面加大調整。增加外貿質量的貢獻,鼓勵企業能夠走出去,引進先進的技術,積極地進行創新,在進行項目審批時,應該選擇低污染和先進技術的貿易項目。
3.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對中部經濟在福利性水平上的制約因素主要還是地區消費水平比較低,因此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是關鍵。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整體收入;其次,政府應發揮其職能,對居民的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對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進行調節;最后,加大社會保障,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這樣對于居民來說可以解決掉后顧之憂,這樣收入的福利效應才得以真正的發揮。
(四)對西部地區的對策建議
1.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想提高勞動生產的效率,應從社會生產力這一決定因素上進行提高。西部地區相比較而言,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經濟技術等發展比較慢,要想提高經濟的增長速度,需要尋找突破口,提高勞動生產率。從企業方面來說,在人才戰略上可以通過培訓、獎勵機制以及人才的合理配置等方式將現有的人員資源變為企業的人力資本。從政府方面而言,可以對人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對于企業需要的人才進行調控,使人才得到合理的配置,進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2.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西部地區主要的經濟支柱仍然是工業,這些工業本身能耗比較高,并且經濟附加值也比較低。所以,西部地區需要對產業進行一個結構性的調整優化,西部地區在對東部地區產業進行承接的同時也應注意產業結構的升級。首先,要利用好政府對西部地區的投資導向這一功能作用,對于西部地區的第三產業應該要重視起來,加大投資的力度,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同時使西部地區的服務行業能夠形成一個產業鏈;其次,對于地區的開放程度應該有一個提高,這里的提高指的是質量的提高,對于外地企業想來本地進行發展,要有一個標準,選擇環保并且附加值比較高的項目。
四、結語
經濟增長的時序變化或者是各地區的差異情況有著明顯的差異。經濟增長呈現平行的特征,這與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狀況有一定的關系,同時各地區的經濟增長差異顯著。目前來說,整體的差異在逐漸地縮小,但是從不同區域來看,差異仍然很大。所以通過區域之間的合作,對區際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這對于經濟增長的差異也會有一定的控制。東部地區可以在人口政策方面慎重調節,空間差異應從宏觀方面進行調節來穩定經濟的增長。中部地區應在居民消費水平上面下功夫,在對外部貿易戰略性的決策上以及資源產出率上都應下功夫。西部地區要在外貿戰略、產業結構、居民消費水平以及勞動生產率上相應地提高。
參考文獻:
[1] ?郝穎,辛清泉,劉星.地區差異、企業投資與經濟增長質量[J].經濟研究,2014,(3):101-114.
[2] ?龔心.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中國商論,20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