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文
摘 要:近些年被曝光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件愈演愈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并且意識到了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問題急需整改。但是我國對于內控信息披露的制度還不規范,并且公司對信息披露也不重視,對比西方國家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分析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的措施。
關鍵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0-0007-02
2016年以來,證監會針對10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開出了罰單,主要包括有華銳風電、皖江物流、大智慧、ST亞太、超日太陽、ST云網等等。財務造假案件、內部控制失效與信息披露造假有直接的關系。因為財務報告審計結果不佳的企業,內部控制的審計結果往往也不好。另外,對這些財務造假公司進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竟然如此“粗心大意”,并且在監管層發現后才將標準無保留意見更改為“非標”意見。這向我們傳達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有些企業的內部控制徒有其表,實際上都是機械化和表面化,根本不能起到監督作用。二是會計師事務所“包庇”其聘用者,沒有發揮好應有的獨立、公正的特質,出具的審計報告真實性讓人懷疑。
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發展,信息披露的質量是重要因素之一,公司的財務報表和各種評價信息,直接影響了投資者的投資判斷。尤其是對于一些沒有什么專業知識的普通投資者,其只能通過公司信息披露獲得信息,這樣就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結果是成是敗。針對這些年頻頻發生的財務造假案件,讓我們意識到為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為了不讓投資者繼續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必須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分析
因一部分上市公司還未發布年報,本文結合一些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情況的統計數據,并且結合上市公司公開發布的年報、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獨立意見、注冊會計師內控報告和違規違法行為處理公告等等,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披露現狀進行總體分析。根據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有94.58%的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進行了公開披露,但是披露其公司內部存在內控缺陷的僅占18.16%。內控缺陷項目3 583項,其中只有32.21%的項目被詳細披露。這些上市公司披露缺陷的認定情況為: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75項,占2.09%;存在重要缺陷的84項,占2.34%;存在一般缺陷的3 424項,占95.56%。
由數據可知,披露的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項目共計159個,可是根據統計情況,在截止報告發出日仍有大約32%的缺陷未進行有效整改。此外,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些承認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并不是全部都披露了對應的具體內容。大部分企業認定自己公司不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重要缺陷,或者雖然表示存在缺陷,但是對具體缺陷內容是什么、與公司哪項活動有關卻只字未提。根據總體評級認定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評級在中下級,與其自身認定的缺陷情況不匹配。這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對自身認識不夠,盲目自大或者不愿披露內控缺陷,對內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披露存在的具體問題
1.內部控制披露不完整。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控披露的現實情況是自我評價報告過于簡單,流于形式,只是簡單地認定公司的內控為有效或者較為有效,并沒有具體認定該結論的原因。并且對于內部控制缺陷,大部分公司只是簡單地說明公司在本年度不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重要缺陷,對一般缺陷只字未提。或者,即使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也沒有具體的解釋,或提出糾正措施。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財務風險帶來的傷害不言而喻,可是還有許多公司不能長盛不衰是由于非財務原因造成的,尤其是食品安全等信用危機。可是對于非財務缺陷的認定及披露,既沒有相關政策措施的具體界定,公司也不重視,就會帶來嚴重的隱患。
2.內部控制的格式和評價標準不統一。中國已經引入了許多內部控制的規則和指導方針,但是內部控制仍然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許多上市公司在選擇內部控制披露的行為準則時,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2011年,公司的內部控制準則發布,對內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按照這個準則執行,上市公司所選擇的標準并不統一。例如,在內部控制評估報告的格式選擇中,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以公告軟件的格式披露內部控制評估報告。深圳證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根據2014年發布的年度內部控制評估報告的要求,披露內部控制評估報告。格式標準不能統一。另外,上市公司聘用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內部控制報告格式和依據也不一致:有的公司主要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有的公司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3101號》出具內部控制鑒證報告,還有的公司則是依據《內部控制審核指導意見》等出具內部控制審核評價意見等。但是,只有依據審計指引出具的審計報告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此外,在內部控制評價結論認定上,對于重大缺陷整改情況的截止日期上,到底是以對以報告基準日、報告期內為準,還是以截止報告基準日為準標準也不統一。
3.對內部控制具體缺陷內容的披露少。根據統計結果,當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時,絕大多數的自我評估只是一般的缺陷,讓人很難信服其所認定的缺陷標準,并且81.61%的公司只是提及“未存在重大及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是否存在不得而知。很少有公司提到一般的缺陷,也鮮少有人提出具體的糾正措施。對于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等外部信息用戶來說,這種信息披露是沒有意義的。而美國對于內控缺陷的披露比例達到30.2%,大約是我國的1.6倍。
三、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的措施
1.高度重視公司內部控制披露。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重視,源自管理層覺得與公司的盈利和利益沒有太大關系,而且費時費力。聘請注冊會計師出具內控審計報告更是得不償失,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僅僅是在制度上明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更應讓其意識到,這是有利于公司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使內控披露行為成為一種積極主動、自覺的行為。
2.劃清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責任。如果要明確責任,使權責分明,首先要明確是誰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負責。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除了由董事會負責之外,還有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其次,要將責任明確到個人。我國公司內部普遍存在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的情況,在關鍵時刻容易互相推諉,造成內部控制的松散。因此,我們也可以借鑒美國關于內部控制的成功方式——將責任劃歸給對業務熟悉精通的首席財務官或者執行官,因為,他們是對公司內控實施情況最了解也是對公司業務最熟悉的人。再次,內控自評報告也要交給董事會成員簽字,并且明確簽字的董事會成員都要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結果負責。最后,要強化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權利,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尤其是加強監事會的權力。
3.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和員工教育培訓。公司內部控制建設中最主要的是公司內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首先,董事會成員必須對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和高效運行負起責任。另外,提高董事會成員在內控方面的知識,加強專業培訓。其次,管理層應該有效發揮其管理職能,對內控的執行情況進行全程監控,及時上報董事會成員和股東,并且根據內控失效的情形,及時進行調整,做好上層政策制定者和下層工作實施者之間有效的溝通橋梁。最后,要發揮內部監督部門的作用,內審部門和監事會要對公司內部控制進行定期檢查,出具意見時保證真實可靠。
4.統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相關方面制度規范。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中,自我評價報告的披露最為重要,因為其中包含了公司內控的最關鍵信息。根據上文的現狀分析,了解到我國并沒有規定上市公司應該具體按照哪種格式進行報告,因此在上市公司之間橫向對比和公司自身的縱向對比都無法進行。只有先規定自我評價報告的具體格式和內容,才有利于在對比中不斷完善公司內控,幫助政策制定者不斷完善內控指引內容,幫助投資者做出有效決策。
5.從外部加大監管力度。在我國,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直接監管上市公司,監管部門應從公告披露的環節嚴格把關。第一,對公司的內部披露信息進行定期審查和不定期審查,建立嚴格的稽查制度。并且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對披露虛假、偽造、夸大等內控信息的公司進行處罰,而且公司內部負責人員和出具有效性內控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也要有連帶責任。違法成本提高了,公司自然小心行事,認真對待內控信息披露工作。第二,對那些違規的被查處的公司,不能簡單地進行公示和批評,而應在公開的、有影響力的媒體上發布,使其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建立完善的懲罰制度,制定不同情況下的不同懲罰標準,并且具體落實到人,視情況和嚴重程度,處以不同的罰款或處分,更嚴重的要負擔民事責任、行政的刑事責任。第三,要重視保護投資者利益,建立補償機制,不讓投資者蒙受不必要的損失,而要增強其對中國證券市場失去信心。此外,注冊會計師也在公司的內部控制中扮演著監督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練惠敏.會計信息披露的沖突與對策研究[J].企業經濟,2015,(8):145-148.
[2] ?劉莉楠.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問題研究[J].中國經貿,2017,(24):139-140
[3] ?謝利娜.上市公司季度報告披露現狀及對策[J].現代企業,2016,(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