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君
【摘要】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是當今歷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江蘇省歷史高考試卷中的最后五大題都以史料的形式展示出來,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對相關的史料進行處理,使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種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是歷史教師值得深思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 ?史料解讀?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051-01
史料教學,就是師生圍繞史料展開探究,通過認識史料,解讀史料,形成歷史意識。以史料為媒介進行對話,可以把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既有助于學生體驗歷史和感悟歷史,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式。
教學互動,則是通過“解讀史料——合作探究——交流整合”等環節,展示豐富多彩的歷史面貌,突出學生歷史學習的主體性。
一、解讀歷史資料,掌握分析歷史史料的方法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各個模塊的課程目標中,都提出了明確的史料教學方面的目標。在必修1中提出:“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并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在必2中提出:“學會搜集、整理和運用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相關資料,理解歷史上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并對其做出科學的評價與解釋。”在3中提出:“學會收集并綜合分析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相關資料,探討思想文化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響。” 史料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史料,鑒別分析史料,最終能運用史料分析,解答歷史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史料的證據的重現,判斷這么一個切身的情感體驗,慢慢養成自己提出歷史觀點的習慣,盡管它不是那么完美,但畢竟是學生史學能力的顯現,同時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歷史,明白了事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養。以我曾在課堂上解讀的一題為例。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明君制民之產(保證農民擁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根據材料一,歸納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樣的為政思想和具體的為政措施?
第一步,先讓學生看問題,抓住所問問題的關鍵詞是“為政思想”和“具體的為政措施”兩個方面。第二步,帶著這兩個問題讀材料,牢記思想和措施是兩個不同角度的問題。在讀材料的過程中,劃出關鍵的句子,理解其含義。第一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強調了“保民”,體現的是一種思想。第二句“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中的“施仁政““省刑罰”“薄稅斂”反映的是具體措施。以此類推,學生就會很好地理解這段史料,得出正確答案。“為政思想”是保護人民利益或以民為本;施行仁政。“具體的為政措施”省刑罰(減輕對農民的壓迫);薄稅斂(減輕農民負擔);制民之產(保證農民擁有一定的耕地);勿奪農時(保證農民勞動時間)。
二、教學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歷史的能力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一種權威性的解釋,歷史教學應有活躍的品質。因此在史料教學中,除了激發起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維廣闊性,應更深一步的引導學生探究史料,學會研究歷史的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歷史史料教學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學,史料往往來源于各個時代,包括晦澀難懂的古文,因此,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常常會產生厭煩心理,草草了事,從而不能真正理解史料,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通過學生相互質疑問難,讓學生學會從知識的探索與對比中提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學得更為主動、更為深刻。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采用合作探究、交流整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史料。例如:
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習和掌握史料及史料教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改進史料教學方式,不斷拓展史料教學的空間;同時要注意積極搜集并積累各類史料,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等,這是進一步搞好史料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史料整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歷史高考不管是選擇題還是材料題,都特別注重新材料、新情景題的大量運用。它完全避免了以往考問答題時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一切有效的提高了試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時也給高三的專題復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在高三專題復習設計教學時,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要拓寬,要大膽創造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學會運用歷史史觀從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歷史問題。
例如,“羅斯福新政”一課,設計了以歷史史觀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把握主干知識的基礎上,以新史觀串聯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教學設計一:用現代史觀認識羅斯福通過國家干預調整美國經濟模式,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不僅是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用現代史觀去分析,更可以認識到對美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產生的作用:在政治文明方面,使美國渡過危機,緩解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勢力,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文明方面,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初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但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在社會文明方面,“新政”號準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脈搏,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奠定了“福利國家”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正。
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對一個歷史問題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做到老問題有新視角,設置出新情境,反映真實的歷史現象。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徑地全面思考問題,使學生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德偉,何曉芳.新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李曉風,張增強,成學江.三論30年歷史高考的得與失[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1-2
[3]鄭耿標,章丹萍.歷史移情的內涵及其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