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加貝,黃海民,閆 治,王明繁
(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海南 海口 570100)
“高校學生干部工作是指高校學生干部在一定的職責、權限范圍之內,通過采用一定的組織形式和方法,影響、帶領和協調廣大學生為實現學校育人目標而進行的社會活動.”[1]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屬于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系列工作中的重要環節.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OKR管理思想(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要求重點關注管理中的目標與關鍵結果,將管理工作理解為確保達成組織目標的關鍵結果分解與實施而開展的工作.近年來,OKR作為傳統績效管理工具的替代者,逐漸被人們所熟悉,[2]也成為近年來被熱議的管理工具之一.[3]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日益靈活化、平臺化,這就要求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也要作相應調整與創新.在高校學生干部的管理工作上,可借鑒OKR思想進行管理機制創新,思考“導入OKR所需要做出的調整策略”[4],從而嘗試提出一套定義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管理機制優化與創新的出發點,總是防范、化解原有機制中存在的不良趨勢與現實問題.OKR管理思想主要是強調以“目標+關鍵結果”實施.[5]以此為視角考察目前的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這就要求管理者更注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的工作目標、關鍵結果.但已有的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未能更好地貫徹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系列工作的整體目標并促成人才培養關鍵結果的高層境界,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
工作目標分散化,是目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中存在的不良趨勢之一,主要是指高校學生干部的管理機制未能較好地圍繞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來構建.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以高校學生干部的選拔、培養、考核機制來引導個體朝著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成長,并以榜樣的力量帶動高校全體學生朝著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成長.大學,為育人而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制定人才培養指標體系必須要與時俱進.[6]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堅持立德樹人的辯證統一標準,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可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在實際中存在著工作目標分散化的不良趨勢.這意味著某些選拔、培養、考核學生干部的制度與程序中,實際存在著容許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的學生進入學生干部隊伍,承擔部分管理學生的責任、充當學生榜樣的情況.這必然影響高校育人目標的達成,是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工作目標分散化等不良趨勢產生的原因.既然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堅持品德與才干的辯證統一標準,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等形而上學的育人目標就不能納入各類高校管理機制的工作目標之中.工作目標對于實際工作具有引領作用,工作目標一旦出現分散化趨勢,實際工作成效自然會出現分散化的不良后果.有研究數據表明,高校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在壓力后成長、抑郁量表得分差異顯著(t=2.22,3.12;P<0.05)”[7].這說明,就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潛質而言,高校學生干部理應是高校全體學生中的重要培養對象,是高校全體學生中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情況下,高校學生干部相對更能接受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培養.工作目標分散化不良趨勢,體現在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在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如僅僅側重于培養高校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或者也較為關注高校學生干部的學業成績,但對其思想政治素質、深得學生擁護程度則確實存在關注不足.網絡曾頻繁曝光“學生干部隊伍不良風氣現象”[8],此類局限性的出現,往往是由于新時代各類思潮已經借助新媒體等工具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而原有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未能適時跟進這一時代脈搏與應然向度.
關鍵結果碎片化,是目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另一弊端.關鍵結果碎片化,指的是高校人才培養這一關鍵結果在數量、質量上未達到預期的育人目標,而非超越預期.在實際工作中,關鍵結果碎片化一般伴隨著在關鍵結果與工作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的現象.高校組織的學生干部系統培訓,有助于高校學生干部成長.[9]可這一關鍵結果需要新時代的高校學生干部培訓能夠較好地體現時代要求.但事實上,在對高校學生干部實施3年左右的培養計劃之后,只有其中少數學生干部的綜合素質基本能達到新時代育人目標,即德才兼備的人才.另外,有部分學生干部僅僅在組織能力、學業成績等方面達到培養目標,而在思想政治素質、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等方面還不能達到培養目標,僅僅成了品行一般的知識精英.關鍵結果與工作目標,是生成與預設的因果關系.關鍵結果屬于實踐層面的生成,是現實的工作成績.工作目標屬于觀念層面的預設,是對未來工作成績的預期.關鍵結果與工作目標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關鍵結果與工作目標之間的聯系在于,工作目標能夠指導關鍵結果的生成,關鍵結果能夠印證工作目標設定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二者的區別在于,由于現實客觀條件的局限性、實踐的復雜性等因素的存在,關鍵結果與工作目標之間總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二者之間的差異逐漸擴大,就說明工作目標對關鍵結果的影響力日益式微,各類問題也隨之滋生.高校學生干部管理中的關鍵結果碎片化,與新時代部分大學生碎片化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碎片化”一詞,常見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后現代主義文本,體現了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義理念.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優化,要沉著應對“碎片化信息弱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碎片化閱讀分化意識形態的系統性、碎片化傳播降低意識形態的防御性、碎片化輿論消解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四大困境”[10].關鍵結果碎片化弊端的出現,意味著原有管理機制難以促成關鍵結果達到預期,存在優化與創新的必要性.
OKR管理思想所聚焦的管理目標、關鍵結果,與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所聚焦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目標、關鍵結果之間,存在深度邏輯契合:OKR管理思想提出的規范概念和系統實施指導等原則,可適用于優化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更好地發揮其作為高校育人機制子系統的功能.規范概念和系統實施指導等原則作為OKR管理思想的重要管理方法,能夠從邏輯梳理層面較好地助力管理者與管理對象聚焦共同的管理目標和較為理想的關鍵結果.作為高校育人機制子系統的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采用規范概念和系統實施指導等原則,能夠較好地幫助高校學生干部乃至全體高校學生聚焦共同的育人目標和較為理想的關鍵結果.
規范概念原則,從認知矯正邏輯出發,可協助防范、化解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目標分散化不良趨勢.所謂規范概念,指的是運用OKR管理思想讓管理對象、管理實施者等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構建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需將規范“高校學生干部”這一主體概念作為前提.其一,作為管理對象,嘗試將高校學生干部作為管理對象來規范概念,應注重工作目標深度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和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等場域,當然對組織能力、學業成績等也不宜忽視.規范概念之后,這會有利于高校學生干部更為普遍地獲得與高校育人目標較為一致的成長.“應清晰和深刻地認識教育、理解教育,準確地定位教育,回答好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并通過合適的教育方法達到教育目標.”[11]規范“高校學生干部”這一管理對象概念,可從認知矯正邏輯出發規范這一群體為“德才兼備的部分準人才”.其二,作為管理的實施者,高校學生干部屬于面向高校全體學生的管理者之一,而且是人數最多、工作最具體、與學生接觸最直接的管理者之一.規范“高校學生干部”這一管理者概念,可從認知矯正邏輯出發規范這一群體為“學校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的傳達者和實施者”[12],還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力量”[13].可以說,高校學生干部對全體學生提供的基層管理服務如果不能較好地體現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就會消解而不是強化高校全體教師的育人工作實效.這也體現了當前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體制進行優化與創新的必要性.高校學生干部管理體制,要能有效引導高校學生干部圍繞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力,要能有效引導高校學生干部注重提升自己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這一具體工作領域將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落實到基層,從而拓寬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機制的深度與廣度.規范概念原則,在認知矯正邏輯上契合了對高校學生干部等概念進行規范的機制創新需求.
系統實施指導原則,從整體性思維邏輯出發,也可協助防范、化解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目標分散化不良趨勢.系統性不足,是原有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機制中亟待克服的現實問題.貫徹系統實施指導原則,要求管理機制的優化與創新應盡量促進每一項工作能盡可能達成組織目標.在新時代,高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智能管理工具,制度系統性的整體解決方案.正如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高校的各項工作要“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14]工作機制的優化與創新,離不開對原有機制的揚棄.原有的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機制在提升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督促學生干部保持較好的學業成績方面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這些均有待保留與傳承.更為緊迫的是,要在工作機制的優化與創新中貫徹系統實施指導原則.可采用老師推薦、學生互薦、學生自薦等多渠道,把素質高、能力強、積極服務學生、深得學生擁護的同學選拔到學生干部隊伍中來.[15]并要求參與到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項具體工作,尤其要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等原有基礎較為薄弱的工作領域.系統實施指導原則在整體性思維邏輯上契合了高校學生干部作為“三全育人”組成部分的機制優化需求.
為更好地實現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優化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促成在高校學生干部及全體高校學生中培養出眾多德才兼備大學生的優秀代表,推進讓高校學生干部群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基層管理力量之一,可嘗試借鑒OKR管理思想,削弱工作目標分散化、關鍵結果碎片化等不良趨勢與弊端.具體優化要點體現在融入機制與聚合機制兩方面.
優化與創新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并非大規模地刪減、增設機構與組織,而是主張在原有機制中融入、滲透與高校育人目標更為契合的理念與方式,在培養、管理高校學生干部時“綜合運用課堂教學、實踐養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傳等方式,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16]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要經常測評高校學生干部在學生中受歡迎程度,可“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班級學生干部群體間的人際關系進行調研.”[17]要切實提升高校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等方面的素質,規避浮于形式的缺陷,適度“以潛在文化浸潤”[18].以融入機制嘗試克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目標分散化趨勢,也是落實教育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一貫要求.[19]在制定和實施高校學生干部選拔標準、培養方案、考核標準時,就注意從制度層面、操作層面將思想政治素質、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等指標融入其中.
優化與創新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要推進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在高校學生干部乃至全體高校學生中的影響力拓展,可在原有機制中借助服務創新、關系構建等工作來聚合管理機制的執行力.關鍵結果碎片化弊端,說明了原有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對于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的疏離.“學生干部職務管理的精髓在于建立學生干部的人才流動機制,實現學生干部管理的靈活性與機動性.”[20]因此,將聚合機制運用于學生干部職務的變動管理,強化高校學生干部管理,以有效抵制此類目標疏離或整合失效,從而優化與創新高校學生干部管理機制.在互聯網時代,“關系的構建和維護”是商業開發的關鍵環節.[21]與此類似,聚合機制通過調整高校教師、高校學生干部、普通高校學生之間關系的構建和維護來產生重要影響.高校學生干部與普通高校學生關系的構建和維護,具有相對的閉合性,處于高校學生管理最基本的層次,存在大量的個人對個人的服務需求,尤其是個別普通高校學生對個別高校學生干部提出的服務需求,如對一些信息的了解需求.高校學生干部提供的服務態度、質量,是高校學生干部提升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的不可替代途徑之一.聚合機制可引導高校學生干部在這些瑣碎的、具體的實踐行為中體現高校育人目標的觸發力、情境力,顯現高效管理的“顯著正向預測作用”.[22]全體高校教師與高校學生干部關系的構建和維護也屬于貫徹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的關鍵環節之一.教師群體在工作中應以身作則,成為環境育人中有機的一環,為高校學生干部樹立風清氣正的良好榜樣.[23]經由聚合機制,高校學生干部可普遍認同,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學生中的受擁護程度、組織能力、學業成績等均有助于構建和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益于自身的綜合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