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小童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纖維藝術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它使用天然纖維、人工纖維、化學合成纖維,通過編、結、纏、繞、貼、扎、縫、染等綜合技法構成軟體或綜合材料構成體[1]。現代纖維藝術的界定時間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時期后,人們不再局限于技法材料,而是注重其所體現的藝術理念和藝術風格,并開始利用纖維創作體現自己想表達與傳達的作品。“從嬰兒出生時抹去體液的布,至死去時臉上覆蓋的布,從出生到離世,人類的生存空間離不開紡織品的呵護。”這是日本設計師渡邊廣子對纖維織物與人類關系所作的精辟描述[2]。
1.2.1 原始社會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發明了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紋等各種花紋的編制器皿。這種純手工的方式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材料特性,是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是開始整理圖像語言、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再現[3]。
1.2.2 中古世紀
在世界歷史中,中國、埃及、波斯、印度為公認的纖維藝術國家。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我國絲綢第一次出口西方;7世紀,絲綢進入西班牙;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絲綢被帶到意大利,其中西西里是重要的絲織業發展地。之后西西里被法國占領,絲綢進入法國、英國并得到發展。到了16世紀,盧卡和佛羅倫薩已經壟斷法國的絲綢市場。
1.2.3 工業革命
17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機器業的飛速發展讓許多手工勞動被取代。18世紀的歐洲,紡織機的出現使得英國紡織業大力發展,而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才真正將紡織藝術定義為纖維藝術。
現代纖維材料種類多樣,大致上分為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化學纖維等幾大類。
1.3.1 天然纖維
(1)棉。棉分木棉、白棉、黃棉、灰棉等,是天然材料,染色能力強[1]。
(2)動物毛。主要為羊毛、兔毛等,在纖維制作中,羊毛比較常見,一些衣物、毛毯都是用動物毛制成的。
(3)麻。麻、藤、草類等材料柔韌性高、不易折損,但比較粗糙,不經加工制作出來的作品有一種天然野性之美。
1.3.2 人造纖維、化學合成纖維
人造纖維接近天然纖維,其特點類似于天然纖維,更加光亮。
(1)滌綸,化學纖維,彈性高、耐熱、抗皺。
(2)錦綸,化學纖維,彈性高、耐磨性強。
(3)腈綸,化學纖維,手感柔軟、彈性高。
(4)有機膠片,化學合成纖維,透光性強。
(5)玻璃纖維,無機化學合成纖維,彈性高、耐熱性強。
2.1.1 增強形式空間感
現代藝術,中人們運用新材料營造出來的形式感與空間感都有別于過去的纖維藝術效果。作品《白弧v3》與《翅膀》分別是日本藝術家濱谷明夫于1983年和1990年制作的大型纖維藝術品。同傳統纖維藝術不同,濱谷明夫的這兩件作品采用的是人造絲這一新型材料。
人造絲質感粗硬、不易變形,且反光性強。根據這些特性,濱谷明夫在一個三維空間內用新型纖維材料創造出了不同以往的作品。白色的人造絲在這個空間里整齊排布,并通過其良好的懸垂性形成了一個具有極強形式感的作品,于平面上通過頂光折射來創造另一方天地。這種虛實結合的環境渲染使得作品在形式與空間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2.1.2 增強對比感
纖維材料一直給人們柔軟不會傷害人的感覺,但是一些新的纖維材料則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靈魂的綻放》是日本藝術家車季南的纖維藝術作品。他在作品中使用的是金屬材料,這在視覺上區別于其他柔軟的材質,給人們一種堅硬、冷酷的感受。規則的形狀、堅硬的纖維,觸目驚心,經久不忘。這種金屬制作的粗大纖維,失去了細弱纖維的柔軟感,卻更能表達“綻放”這一瞬間所帶來的震撼、驚艷,這是一種大氣磅礴的瞬間,比起細水長流的溫柔,這種纖維更能表達出這一氣勢。
2.1.3 擴大可適應的環境范圍
通常情況下,在平面纖維藝術品中,裝飾工藝品居多,可相呼應的環境范圍比較受限;而新型纖維材料的運用可以結合不同環境做出調整,擴大可適應的環境范圍。正如岳嵩的光導纖維藝術作品《生態·信息·生長》一樣,作者運用光導纖維這種可以投光的纖維材料,制作可以同環境相融合的作品。作品意在表現現代社會中,環境被嚴重污染而呈灰黑色,植物被大肆破壞,因此,佇立在這樣一個灰暗環境下的光亮大樹會引起人們的反思,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作品放置的環境是灰暗的,但是通過光導纖維的亮光可以與環境呼應、對比,這也是與傳統纖維藝術不同的。
2.2.1 新興材料擴大了傳統纖維藝術的色彩范圍
傳統纖維藝術的色彩基本取決于纖維材料的固有色彩,它通過各種色彩的搭配、碰撞產生的視覺效果體現色彩的價值。傳統纖維藝術是平面的,依靠的是二維空間里的色彩排列與搭配。
現代材料纖維藝術由于作品不再受二維限制,甚至出現三維類似“軟雕塑”的形式,因此色彩也可以在立體作品里得到疊加運用。色彩會依據立體作品在不同條件環境下的呈現的效果而變換,在光下、水中等甚至可以使色彩分層,得到多種色彩效果或是多種色彩的疊加效果。
2.2.2 新興材料擴大了纖維藝術的造型種類范圍
現代纖維材料藝術作品不局限于以往平面造型的特點,立體造型層出不窮。從空間三維形態到可以放置在室外的景觀裝置,都體現了這一藝術的發展過程。
在發展為立體造型的過程中,作品需要的是作者對于自身和觀者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的塑造。造型是作品的外觀,是帶給觀者第一印象的東西;現代纖維材料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質感特性,可以根據作者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材料。
造型上,現代纖維材料帶給作品的可能性更多,手段更豐富;可以直接選用代表情感特點的作品,讓人一目了然。作品更接近于情感表達,而不只是單純地創造一種視覺上的美感,更能直擊內心。
2.2.3 新興材料加深了傳統纖維藝術的思想理念
從現代開始,藝術家們對于理念的看法也慢慢開始變得不同。從古時的傳統纖維作品純粹為貴族服務,到后來工業革命后編織品漸漸深入普通家庭,再后來出現“纖維藝術”的專門分類,都說明人們的意識在改變。
這大體是社會發展環境在影響著藝術理念。現代纖維材料制作的纖維藝術品帶來的視覺沖擊間接增強了作品的深度,人們觀賞此類藝術作品也不再只是停留于對畫面的欣賞,更多的是對作品背后故事的探求。到后來,不僅是現代纖維藝術,其他藝術種類的藝術工作者也都注重自己的生活以及對社會的思考。
當代藝術追求靈魂的自由,展示的是藝術者的自我和對人民大眾的熱愛,而現代纖維藝術也是其中一員,它起到推動作用。現代纖維藝術從二維到三維,從單一的織物到發展為雕塑,充分體現了當代藝術多元化的特征,它與人們的生活、科技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都為纖維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當代藝術的革命也為纖維藝術的形式、理念帶來了推動與改變。使用現代科技發展下的新型材料創作的纖維藝術作品,藝術價值既具有對當代藝術展現進行新詮釋的作用,也具有滿足不同領域人們藝術需求的作用。
纖維藝術的發展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別樣便利。人們可以使用纖維藝術品,例如毛毯、竹籃,又可以欣賞纖維藝術品,例如雕塑、裝置、平面繪畫,更可以參與纖維藝術的設計與制作,比如一些纖維公共作品,給現代快節奏生活的人們帶來了愉悅的視覺享受。
在纖維藝術的發展中,它甚至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使用方式,開創了新的使用方法。除了生活用具,工藝品、公共雕塑等藝術途徑也為纖維藝術提供了更多呈現給普羅大眾的欣賞方式;此外,大眾也在跟隨時代進步,審美修養的提高也于另一層面刺激了現代纖維藝術的突破和創新。
藝術追求自由開放的發展環境,追隨的是現代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關注作品的含義,比如纖維藝術的發展。新型材料的纖維藝術的應用逐漸與現代科技接軌,慢慢脫離傳統的拘泥,成為當代藝術大家庭的一員,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只有深入大眾、引起大眾共鳴才是真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