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育君
摘 要:一些鑒賞材料對晚唐詞人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賞析,僅限于贊美江南的美麗景致,這種解讀既不能使讀者信服,也與詞作末尾的“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在情感上相悖。筆者認為,韋莊的這首《菩薩蠻》寄寓著詞人的家園之思、不遇之愁、蹉跎之悲,飽含著詞人人生的辛酸苦楚。
關鍵詞:韋莊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情感
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收錄在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詞”單元里。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參考用書選用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的賞析,認為“詞的主題是贊美江南”。對此,筆者認為這一說法不盡然。本詞固然有贊美江南美麗景致的內容,但解讀僅限于此的話未免太過簡單、貧乏。研讀本詞,搜尋有關韋莊的生平,我們會發現詞人深藏于文本之下的一些更為深刻的情愫。
一、江南美景背后的家園之思
不可否認,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給讀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春景:春水碧藍,水天澄澈,細雨蒙蒙,畫船幽憩。詞人開篇“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猶如神來之筆,自然而真切。作者化用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名篇《憶江南》的起句“江南好”,自然使讀者聯想起白詞原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所描繪的美麗景致,極易形成情感共鳴。
但開頭兩句的用語也頗具玩味。首先,為何是“盡說”而不是“都說”,如果僅是贊美江南美麗景色的話“都說”一語更為妥帖,“盡說”一語是說盡、說完之意,該說的都說了,要說的也都說盡了。細品“盡說”一詞,意味深遠,語句背后似乎省略的一些話語給人遐想的空間。有如我們平時所說,“好話說盡,你卻……”之意,后面的轉折之語,詞人有意隱瞞了。另外,這句話的主語,詞人設定為“人人”,一般意義上講“人人”就是“大家”“別人”,不包含自己。那么這樣一來,“人人盡說江南好”的理解就是眾人對“我”的勸說:大家反復向“我”說明江南的美好,然而……語句中有一種勸告、挽留之意。是眾友人勸我留在這美麗的江南。
我們再看“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此句中詞人用了一個“只”字。“只”在這句的語境下是“應該、就該”之意。“應該、就該”是指符合邏輯推理,正常情況應該是這樣。但“應該這樣”并不代表事實就是這樣,這只是一種理智上的認可。
那么,本詞前兩句聯系起來理解是這樣的:眾友人反復向我強調、說明江南的美好,游人原本也應該在種美麗之地安度生活,安享余生,但是……很明顯,但是之后是我依舊無法忘卻故鄉,無法在此安享時光。這就與末尾的“斷腸”一詞在情感上相通了。
二、家園故土之思后面的不遇之愁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一句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唐宋詞鑒賞辭典》解釋為“倒是人老了,精力衰退了,有了的興趣、欲望隨之單薄了,那也還罷了。否則,這種令人‘斷腸’的苦苦思念將如何忍受呢”。這一解釋還是立足于贊美江南美景、思念江南這一論點上,但說服力不足。“斷腸”語義為隔開或切斷腸子,形容極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時用以形容極度悲傷之情。中國傳統的家園情結是深深鐫刻于心的,是烙印于骨髓深處的。俗語里就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一說,古詩中類似于“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之語也比比皆是。異鄉固然美麗,但可以說沒有一個詩人,用對異鄉的“斷腸”之情來與家鄉對比,這在情理上是說不通的。
那么,如何理解“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一句?
“未老莫還鄉”,意思就是年老了可以歸故鄉。這是人之常情,中國人自古就有葉落歸根的情愫。但為何是未老時,也就是年輕時不可還鄉呢?我們不妨反過來探尋,人又為何要離鄉呢?無外乎求生計、考功名。儒家積極入世、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年輕人離開故鄉,追逐自己的理想。韋莊出身于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是韋應物四世孫,對功名科舉的渴求當然不出其外。從傳統宗族角度看的話,生長于仕宦之家的韋莊,對仕途的追求更是一種繼承家業、光耀門楣的使命。然而,韋莊早年屢試不中,直到唐乾寧元年(894),也就是在58歲時方考取了進士,任校書郎一職。韋莊生活于晚唐時期,國勢衰微、藩鎮割據,早年又是屢試不第,蹉跎了人生大好時光,內心的苦楚可見一斑。
我們再把視角轉向詞作開頭。本詞開頭“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詩人已經點明了自己的身份,即游人而非游客,是漂泊的異鄉人。自黃巢攻陷長安,韋莊便開始四處漂泊。此時的他絕非閑庭散步、賞花弄月的游客,而是失魂落魄、居無定所的游子。
因此,“未老莫還鄉”是飽經滄桑的異鄉人的悲吟,是認清生活真實面目、沉痛萬分的警世勸慰,是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捶心撕腑之語。
三、功業無成之愁下的蹉跎之悲
韋莊的《菩薩蠻》是由一組詞構成,一共有五首,《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僅是其中的第二首。在對文本的探究中,我們不能割裂作品間的內在聯系,否則會犯掛一漏萬、一葉障目的錯誤。為準確理解本詞情感,完全有必要聯系《菩薩蠻》五首詞,從整體上來探尋詞人的內在情感邏輯。正如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所言,“組詞中有完美的結構者就只有韋莊的這五首《菩薩蠻》,有的選本只選其中的兩三首進行介紹,那是對一個完整生命的閹割”。《菩薩蠻》五首分別為:
其一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其三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其四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其五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在這五首詞里,表面看詞人流露出的是悲傷的思鄉之情,但綜合組詞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有一條“時間”要素貫穿于五首詞中。第一首“人似花”寫青春年少。第二首“未老”寫中年漂泊。第三首“當時年少”“白頭”過渡到人生后半段。第四首“須愁春漏短”“遇酒且呵呵”是人生暮年,志氣消磨的無奈。第五首“他鄉老”“殘暉”,無疑是老年的悲痛。時光如刀,歲月似劍,急急而逝的光陰一點一滴地消磨著游子的志氣與軀體。這組詞由“殘月”寫到“殘輝”,中間雖夾雜著“春色”“春景”“春光”,但貫穿于作品中得卻是對青春美好的追憶、對夢想失落的悲傷,讀來無不令人唏噓、感嘆。正如孟浩然登峴山,讀羊公碑而潸然淚下一樣,晚年的韋莊回憶自己歷歷往事,細捋人生種種際遇,內心必定是極不平靜的。
由此觀之,韋莊這組《菩薩蠻》詞的情感內核,訴說了所有歲月蹉跎、人生失意者的共同心聲。
在對本詞的解讀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筆者的頭腦中,就是王榮生教授所提出的,我們“語文閱讀教學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語文閱讀教學絕對不能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教材為例,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思考的能力。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孤立、靜態地對待文本,必須把文本還原到它的篇章、群文中去理解分析。就像韋莊的這首《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如果脫離了它的語境、背景,是很容易被誤讀、被簡單化處理的。
參考文獻:
[1]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 錢建江《在拓展佐證中體會微言大義—古詩詞文本細讀方法例談》,《語文教學通訊》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