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紅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中職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為了更好地踐行“管育并重”的理念,加大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教師可以從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營養,更好地踐行“管育并重”的班級管理模式。
關鍵詞:管育并重 中職班主任 德育教育
《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充分說明了道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對學校來說,學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管育結合”,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幫助學生更好發展。
一、關于“管育結合”的研究
1.對管育結合的理解
中職院校實施管育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需要班主任在班級中形成一種凝聚力,只有贏得了學生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管理工作。所謂的“管”,主要在于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管理,要求教師采取一定的獎懲措施,并在班級中樹立良好形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具有感染力的視頻資料,告訴學生如何在班級中更好地學習,如何在學校更好生活,避免犯錯,并運用獎勵的方法促進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除獎勵之外,也需要建立起一定的處罰制度,獎懲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班主任在傳授相應的職業技能時,可以給學生設置一些目標。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完成,那么將會在學生的優秀表現中進行加分,積累到一定分數之后,來綜合衡量學生的表現,做好獎勵工作。對于一些表現不好的學生,盡管要進行懲罰,但教師也需要通過耐心引導,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加以改正。
所謂“育”的方法,就是班主任通過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給學生做出榜樣。
2.管育結合面臨的挑戰
當前中職院校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較落后,并且很多學生年齡偏小,生活閱歷不足,因為家長和長輩的溺愛而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其中大部分同學學習基礎較差,沒能進入到理想的高中,因此在學習習慣上缺乏自主性,在紀律上也缺乏自律性。這些因素給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特別是德育工作帶來了較大挑戰。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中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一些班主任比較重視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和成績高低,會將目光更多地放在比較優秀的學生身上,導致一部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管育并重”模式在中職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實踐
1.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和學生成為朋友,認真了解并掌握學生的情感和思想變化,切實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管理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發展特點,利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孔子就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一教育理念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發揮“循循善誘”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顏淵就發出過這樣的感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引申到中職教師的德育工作中,教師就應該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們適當的空間,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轉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從學生們的實際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班級和學校管理制度。教師應當采用科學的班級管理方式,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指導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要有一定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也運用相應的獎懲制度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出現犯錯的情況,首先,班主任不能以情緒化的方法進行教育,必須尊重學生,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主動認識錯誤,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2.利用儒家思想中“躬行”的理念,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儒家傳統道德教育十分重視實踐的作用,認為道德品質的優劣是通過實踐來進行衡量的。王守仁就說過:“真知所以為行,不行不足為之知。”孔子也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些充分說明實踐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當然也不能缺少實踐的助推作用。所以,中職教師要帶領學生多去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一些公益類的活動,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理念的真諦,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性活動,讓學生到孤兒院、養老院去幫助一些兒童、老人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在勞動中真正去實踐中華傳統美德。
德育工作是教師班級管理的工作重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管理和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應該多發揮實踐的作用。傳統的德育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給學生們灌輸德育知識,相對較為枯燥,學生們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能夠有效促使德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學生們會更加容易接受實踐活動這一教學方式。通過德管并重的實踐體驗活動,學生的思想不只沉浸在理論和課堂之上,更深入到社會層面,再和平時的實踐結合在一起,學生也就實現了“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
3.利用老子“無棄人”的德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關愛
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圣人常善棄物,故無棄物。”這句話說明了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所應該遵循的原則,那就是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如果想利用好“管育結合”的模式,那么在對學生進行“管”的時候,就要張弛有度,不能過于嚴苛,要看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這就是老子所踐行的“無棄物”的德育理念,后來也被儒家演化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是不管是出于哪種學說,這一理念都不贊同漠視學生的發展特點而一味地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
對于中職生來說,教師如果采用相對較為單一的方式去管理班級和約束學生,很容易激發學生們的抵觸心理。這樣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也會對學生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應當采用較為溫和合理的管理方式,不斷引導學生遵守校紀校規,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表現,從中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點,找到更能夠被學生接受的德育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及時指出和糾正學生身上的缺點,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找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
例如,面對一些個性比較偏執的學生,教師不要一味地指責,在與學生進行對話時,要先對學生這段時間的表現做一個總結,對學生身上的優點進行表揚,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面對性格比較靦腆的學生,教師就更應該以鼓勵為主,先著重去說學生身上存在的優點,然后再循循善誘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感受到教師足夠的關愛之后,自然就會慢慢改正自身的缺點,逐漸提高自我修養,達到了傳統德育思想中所說的“篤行”和“自省”,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對“管育并重”模式在德育工作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首先了解到管育結合的概念,并且認識到當前德育管理面臨的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教師要汲取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德育理念,吸收儒家思想中“躬行實踐”的理念,結合老莊思想中“無棄人”的理念,以學生為本的進行德育工作,切實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傳芳《新形勢下提高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探討》,《新課程研究(中旬-雙)》2016年第5期。
[2] 劉悅寧《創新中職德育管理提升德育教學實效》,《福建輕紡》2019年第4期。
[3] 黃曉玲《中職德育課骨干教師隊伍現狀及培訓需求的調查分析》,《職教論壇》2016年第9期。
[4] 黃移蒙《社團活動在中職德育管理中的應用策略》,《科學咨詢》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