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要:學齡前幼兒在思想認知和行為能力等方面正處于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展,其與外界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學習與探究的熱情也在不斷被激發,但是由于存在認知上的局限性,還不能對事物產生正確的判斷。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加強對幼兒的引導,幫助其形成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知,這就需要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指引。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對于幼兒思想和行為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對幼兒進行更加全方位的培養,為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以及幼兒的健康協調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幼兒教學 中華文化 教學實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0.035
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事業關注程度的不斷提升,培養文化型人才成為當前保障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實踐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學齡前階段正是幼兒獲得認知與行為引導的關鍵時期,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這一時期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對幼兒的認知與思想進行熏陶與感染,使其潛移默化地增強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并因此獲得更加全面地培養引導,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進行以及社會的建設和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儲備。
一、借助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幼兒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容
學齡前幼兒正處于熱衷親自動手通過實踐對事物進行了解與感知的時期,給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應用機會能夠讓幼兒獲得更加有效地鍛煉與培養,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條件與保障。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針對幼兒傾向于實踐活動的這一情況,制訂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豐富,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既可以得到認知的引導,也能夠獲得實踐能力的訓練。借助中華傳統文化對幼兒進行培養與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形式豐富多樣的優勢,為幼兒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活動內容,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對中華文化進行感知與理解,實現教學的目的。
為了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并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促進幼兒的協調發展,筆者對幼兒的實踐活動內容進行調整與改進,使其更加豐富多樣化,調動起幼兒的參與興趣,為實現幼兒的發展創造條件。筆者在傳統幼兒園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比如,在“探險尋寶”這個游戲中,筆者設計標有中華傳統文化活動的“鑰匙”,將剪紙、皮影和對聯等作為寶箱,幼兒只有通過猜謎進行正確的配對才能夠得到相應的寶箱以及其中的獎品。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實現活動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對中華文化產生進一步了解,獲得了認知的發展。
二、借助中華傳統文化,轉變幼兒教育教學的活動形式
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知識水平的提升是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學活動的形式存在單一化和簡單化等問題,這給教學效率的提升以及幼兒的均衡發展造成阻礙。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以及社會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教學的思想也在不斷革新與進步,學齡前幼兒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斷突顯。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入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能夠讓幼兒接觸到更加多樣化的信息與內容,同時還能夠使活動的形式獲得轉變與改進,讓幼兒在幼兒園中獲得更加全面的引導與培養,產生參與活動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并從中更加深刻地對中華文化形成體會與認知,為全面協調發展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
為了更加有效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發揮其引導與推動作用,筆者在進行教學時會對活動實踐的形式進行調整與改進,使其更加高效地對幼兒的思想認知和行為習慣進行引導,進而獲得活動參與意識的增強以及文化理解感知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蘿卜蹲”游戲中,筆者會讓幼兒按照類別代表不同的、能夠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事物,如食物代表粽子、月餅和餃子,玩具代表撥浪鼓、七巧板和九連環等,圍成一個圈,頭上戴上相應的圖片。在游戲的過程中必須喊幼兒代表的事物,喊錯或者跟不上節奏的淘汰。如此,通過游戲讓幼兒對中華傳統事物形成更加廣泛的了解,實現幼兒的自身發展。
三、借助體育運動項目,強化幼兒的鍛煉意識
隨著活動范圍的增加以及身體機能的發展,學齡前幼兒進入了身體素質增強與提升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學和培養實踐中,教師要重視通過對幼兒身體機能的鍛煉,實現其身體素質的增強以及鍛煉意識和習慣的養成,為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進行,提供健康的身體條件支持。在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運動娛樂類的活動形式,除了比較系統化的摔跤和武術之外,還有各種小型的游戲類活動,如投壺、空竹和跳房子等,都是人們進行身體鍛煉的方法。將這些運動游戲引入到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能夠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身體素質的有效鍛煉,同時還能夠使其加深對于中華文化的了解,為幼兒的協調發展提供支持。
在對幼兒園的幼兒進行教學和培養時,為了讓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實現幼兒的協調發展。筆者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會充分借助中華傳統體育運動類活動對幼兒進行訓練,使其獲得身體素質的提升與增強。比如,“跳房子”是一種最為常見并簡單的活動方式,其不受空間的限制,且能夠鍛煉參與者的肢體協調能力和身體平衡性,因此筆者經常會帶領幼兒進行“跳房子”游戲,并且會在傳統的格子形式上進行改進。通過調整格子的大小和間距,讓幼兒在獲得肢體協調性和平衡能力鍛煉的同時得到敏捷度的訓練,并且形成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以此為保障教學的效率以及實現幼兒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實現中華文化的教育作用。
四、借助傳統美德故事,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是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展現民族的精神和思想認知的事跡的統稱,能夠對人們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與引導,促進積極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幼兒正處在思想認知形成以及價值判斷能力增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能夠對其接下來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讓幼兒能夠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傳統美德故事的思想引導作用。通過對展現良好道德品質的故事的講解,引導幼兒了解與學習其中的精神,從而通過潛移默化地引導與培養幼兒的道德觀念,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
筆者在對學齡前階段的幼兒進行培養與教育時,為了引導幼兒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認知,會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展現優良品質和美德故事作為教學和活動的素材,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想觀念的引導與熏陶,形成更加積極的認知。比如,為了父母能夠安穩睡覺而“夏扇席,冬溫枕”的黃香,和戲彩娛親的老萊子等,其身上都體現了傳統孝道的思想;還有立木為信的商鞅和抱柱而死的尾生,體現的是中華文化中誠信重諾的觀念。筆者向幼兒講述這些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優良品質的典故,是希望引導與培養幼兒的價值觀,讓他們做到遵守承諾,尊敬師長,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五、借助傳統藝術作品,培養幼兒產生良好的審美觀念
傳統藝術作品作為人們思想的產物,不僅是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反映,同時還能夠產生反作用,對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念產生影響。音樂、繪畫以及各種文學作品作為藝術的展現形式,更是影響人們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傳統藝術作品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能夠讓幼兒在得到知識面的擴充和延伸的同時,獲得熏陶和感染,形成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審美意識和觀念。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傳統藝術作品開展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與欣賞,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感知,深化其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從而使幼兒獲得審美素養的發展,促進幼兒的全面協調發展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陸春明《學前教育應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論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資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2] 李波《中華傳統文化在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中的適宜性研究》,《語文知識》2016年第8期。
[3] 把多梅《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幼兒園大班中的實踐研究——以幼兒園節日主題教育活動的應然追求為例》,《華夏教師》201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