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開玲
摘 要:傳統文化與音樂課堂融合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文章主要探討小學英語課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小學音樂教學現狀,以及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音樂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0.032
一、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1.傳統文化與課堂結合的題材有待更新
目前,學生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被歡快的節奏占據了心靈,左右了他們的審美取向,很多學生已經把流行音樂作為主流音樂,將傳統音樂排斥在外。另外,由于音樂課堂缺乏創新和老師的合理引導,導致同學們對音樂課缺乏興趣。不能否認的是,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相比,表現形式較為枯燥,旋律也相對復雜,與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差異較大。并且現階段學生與傳統文化接觸的機會有限,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一直保持冷漠的態度。因此面對這一現象,老師首先要端正同學們的學習態度,然后將傳統音樂中的題材與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相結合,也要積極提取傳統音樂中符合學生性格特點的內容,采用更加科學的方式讓同學們接受。
2.老師的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階段,許多學校仍然缺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專業人才,許多老師對傳統文化與音樂課堂相結合的了解較少、定義比較片面。在目前小學音樂教育的曲目中,我國傳統民族的音樂大約占15%,傳統文化不僅能夠體現于民族樂曲,還可以與流行文化相結合,是音樂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經過調查顯示,音樂老師學習西方樂曲者居多,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較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既不了解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不能科學地將傳統文化與音樂知識相結合,這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校缺乏相關的基礎設施
音樂課堂的基礎設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許多學校對于音樂課所需要的硬件設施缺乏重視,有的學校由于資金不足,選擇重復簡單的設施和器材。這些情況的出現,既不利于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的滲透,也不利于學生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內涵。普遍情況下,學校準備的樂器以小提琴和鋼琴為主,而我國傳統的樂器一直都處于缺位狀態。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也大多以西洋音樂為主,練習一些聲樂、鋼琴、和聲等。雖然在小學音樂課本中包含一些傳統的曲目和內容,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草草帶過,學生學習效果較差,更不用說從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了。
二、傳統文化與音樂課堂結合的優勢
1.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傳統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內容相融合,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動性較強、貪玩心較重,對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也更容易產生,老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性,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教學讓原本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積極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對一些音樂作品賞析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習熱情。在傳統文化和音樂知識結合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了解文化、欣賞音樂,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有效提高。
2.教學方式的靈活性較強
目前,大多數學科都呈現出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音樂學科也不例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老師采用灌輸式的方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地展現出來,更不用說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明確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適合小學音樂教學。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的結合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激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改變音樂教學滯后的現狀,讓學生多層次地了解課程學習內容。因此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音樂課程的深層內涵,展現了音樂教學的靈活性,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和傳統文化的發揚。
3.提高學生的審美
小學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關鍵階段。通過在音樂課堂中融合,傳統文化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學生在學習豐富多彩音樂的過程中,感受來自音樂的獨特魅力;在了解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顯著地提高自己的審美。無論哪個年紀的學生都會熱衷流行音樂,尤其是發展未成熟的小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沒有形成正確的判斷標準,容易受到大眾的影響。因此對流行音樂的興趣較高。而在音樂課程中,老師講解的一些古典曲目難以吸引小學生的關注,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一現狀,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程的設置,使原本更加青睞流行音樂的學生增加對傳統曲目的關注,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別具一格的美,真正使學生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傳統文化在音樂課堂上的創建
1.老師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老師要不斷創新方式,采用高效率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現行的音樂教材中,包含著許多鄉土音樂的內容,所以我們開展教學活動,一定要充分發揮鄉土音樂的作用,以教材為基礎和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選取教學內容。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另一方面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吸引學生參與,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音樂課本,其中第三單元是圍繞農村孩子的歌展開的,在教學過程中將鄉土音樂進行分類:民歌、舞蹈、樂器等;根據每個類型的內容,結合教學知識適當地加入本土的音樂資源,不斷完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鄉土音樂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在民歌方面,首先和同學們分享當地的傳統文化和創作歌曲的背景,在同學們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同學們唱《小瓜棚》,然后再和同學們一起賞析《打棗》等歌曲。并邀請當地的民間藝人參與到活動中來,和同學們分享這些民歌的風格和演唱技巧,對于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指導。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讓當地的居民向同學們傳授一些舞蹈。同學們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當地的風俗習慣,同時,學生學習當地舞蹈和歌曲的過程也是傳承文化的過程。總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讓同學們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2.豐富學習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參與到音樂活動的過程中來。我國的傳統音樂風格豐富多彩,民族樂器也是多種多樣,一直流傳到現在,并且每一種樂器都蘊含著不同的文化。但是小學生對于民族樂器和樂曲的認知都是有限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向學生講解教材中的內容,不但不能讓學生對音樂和民族樂器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還會使學生在枯燥的知識講解中喪失學習興趣。所以老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同學們在學習基礎知識之前搜集自己感興趣的民族樂曲和樂器,在講課過程中和同學們分享,這樣自己親身體驗后更容易產生探究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湘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本中,第一課學習的樂器是嗩吶。學生所接觸到的民族樂器是有限的,大多數學生都只知道笛子、二胡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嗩吶進行講解。可以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向同學們呈現一些圖片和視頻,讓同學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對樂器產生一定的認識,鼓勵同學吹奏嗩吶。
總之,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統音樂更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兩者的結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學生正處在接受知識、培養興趣愛好的關鍵時期,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心,更有利于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音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究新型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在音樂課程中受到啟迪,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艷《談小學音樂有效合唱教學課堂的構建》,《北方音樂》2020年第8期。
[2] 張海霞《小學音樂教學中綜合式課堂的構建與研究》,《才智》2020年第12期。
[3] 李倩倩《淺析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音樂課堂》,《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