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敏,周小東,溫曉華,牛曉芬,董俊嬋,劉 宏
2019年12月以來,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現已證實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起的肺炎,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COVID-19診療方案指出“患者常存在焦慮恐懼情緒,應當加強心理疏導”。為了緩解COVID-19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要求各地科學、規范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相關工作。當人們面臨新型傳染病疫情暴發時,由于患者對病原特點、致病性、傳播特點和預后在認識上的不足,防控措施上的不完善,使得恐慌心理也在逐步蔓延,加強緊急心理疏導勢在必行。科學的心理疏導既保持身心健康又增強免疫抵抗力,對緩解COVID-19患者的心理有重要價值,是抗疫勝利的重要保障[1]。
應激性心理障礙是一組由心理、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理障礙,分為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適應障礙三類。災難發生后引起的相關應激障礙是國內外研究較新和集中的一個領域。有研究發現,重大災難后各類應激障礙的發生率為10%~20%[2]。COVID-19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創傷應激性事件[3],如不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將會產生心理障礙[4]。韓慧琴等[5]研究認為,對COVID-19患者應盡早開展心理疏導,可減少對心理產生的潛在、遠期影響。
1.1應激性心理障礙的誘發因素 COVID-19被WHO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COVID-19患者受多重應激導致應激性心理障礙。誘發因素包括:①疫情本身。COVID-19是一種致病性強、傳播速度快、涉及面廣,人普遍易感,各年齡段均可發病[6],并有較高病死率的傳染性疾病[7],因其突如其來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威脅[8]。②武漢封城后,醫療資源超負荷運轉,防護物資緊缺等引起恐慌。③初期對2019-nCoV認識不夠,網上一些不利傳言等綜合因素對COVID-19患者構成了莫大的心理壓力。④完全陌生的隔離病房,感染防護的層層包裹,與社會隔離,又擔憂與自己接觸過的家人或朋友的安危。⑤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對治療醫生的不信任,害怕錯診、漏診,擔心藥物不良反應和預后等。
1.2COVID-19患者常見應激性心理障礙
1.2.1ASD:ASD是COVID-19發生后較早出現的心理障礙之一,患者在應激性事件后若干分鐘至若干小時便可出現,可持續數小時至1周,如果未及時行心理干預,將發展為PTSD[9]。ASD的出現與否及嚴重程度,不僅與疫情本身有關,而且與患者的人格特點、對疫情的認知和態度、應對方式以及當時軀體健康狀態等情況有關。由于2019-nCoV的高傳染性、防護和隔離措施等,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加重其心理負荷,從而產生急性應激反應。大多患者初期表現為“茫然”或“麻木”,精神運動性抑制者表現為目光呆滯、表情茫然、退縮、木僵狀態;精神運動性興奮者表現為喊叫、沖動、過激行為等,并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心動過速、出汗等[10]。
1.2.2PTSD:PTSD的發生大多與公共突發事件有關,如此次疫情突發致使患者出現強烈的心理和生理反應。Fullerton等[11]研究顯示,ASD對更長時間的PTSD患病率有一定的預測作用。PTSD是應激相關障礙中臨床癥狀最嚴重、預后最不好的一類應激障礙。有研究表明,心理治療能有效地減輕PTSD患者癥狀[12]。PTSD患者表現為反復出現錯覺、幻覺,回避,情感麻痹(淡漠、木然),社會性生活退縮(如避免與人交流和聽天由命等)。
1.2.3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一種對明顯生活改變或應激事件的后果進行適應期間出現主觀感覺痛苦和情緒紊亂的狀態,多在應激性事件后1~3個月發生。由于COVID-19患者受醫院隔離區的陌生環境、各種嚴密的防護措施、疫情突發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綜合刺激,出現各種非理性情緒和非理智思維,加之患者適應能力差,故導致適應障礙。以情緒障礙為主者,因被隔離行動受限,主要表現為不知所措和無所適從,出現恐懼、焦慮、憤怒或抱怨、沮喪、孤獨和被拋棄等不適癥狀。以認知障礙為主者,因對2019-nCoV認識不足,對治療缺乏信心,主要表現為采用非正常和理性的行為,出現多疑、敏感、偏激、固執、推理和判斷力下降等現象。以行為方面障礙為主者,主要表現為為了緩沖應激帶來的影響而做出的應對行為,包括逃避與回避、退化與依賴、敵對與攻擊、無助與自憐等行為。
2.1疏導負面情緒,給予人文關懷 情緒表達是機體應對環境變化時的反應,有研究認為,情緒表達對于疏解情緒、保持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13-14]。醫護人員可主動關心COVID-19患者,認真傾聽主訴,與其共情,真正了解其所思、所想和感受;告知患者嘗試識別與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要隱藏,采取不否認、不排斥的做法。允許患者合理宣泄、釋放消極的情緒,及時采用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排解,回避或壓抑不良情緒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紊亂。對于不善表達的患者,指導其采取日記的形式,通過文字記錄抒發自己的感受,或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情緒;對于善于交流的患者,通過親朋好友間的有效正能量溝通進行心理疏導;情況嚴重者可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通過上述方法堅持一段時間,患者負面情緒就會慢慢好起來,并鼓勵患者堅持下去[13]。良好的情緒將對疾病產生良好的影響,積極講解控制情緒對治療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
2.2保持放松狀態,輕松應對疾病 COVID-19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變化進入平臺期和癥狀反復出現時,就會出現焦慮不安、恐懼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治療的依從性[5]。對這類患者,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采用呼吸訓練、正念冥想、暗示治療[15-16]、音樂療法[17]、正念減壓[18]等方法。大量研究證實,積極運用上述方法有助于緩解患者焦慮恐懼、改變認知、提高免疫力,甚至對患者大腦有可塑性改變作用,最終使患者在心理、身體方面重新獲得平衡。
2.3真情陪伴,用“心”治心病
2.3.1“心”處方一——特殊的“面對面”交流:作為特殊期間的COVID-19患者,只有醫患雙方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開展救治,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人為本,建立醫患互信,尊重患者,體貼患者,關愛患者。在隔離病房層層防護和隔離措施下,使護患雙方交流受阻,甚至不知道醫護人員原本的樣子,為消除之間的隔閡,醫護人員制定了特殊的胸卡——天使“大頭貼”,把每人摘掉口罩的樣子掛在隔離衣上,工作時帶入隔離病區與患者“面對面”交流,這種人性化方式極大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
2.3.2“心”處方二——建立病區“家庭”微信群:病區“家庭”微信群成員除了醫生、護士和患者,還有家屬、朋友、心理專家等,通過微信群向病區這個大家庭里的每位COVID-19患者傳遞心理情緒正能量并引導[19]。在微信群里通過語音、視頻正面宣傳重要人物的重要講話和分享已治愈者的經驗,給予鼓勵和實質性幫助,疏導患者的心理問題。患者可以實時與醫護人員聯系,實行無縫接交流。并肩作戰的“患友”間應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肯定,一人心理不好,其他人就要多給予陪伴幫助,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在戰斗[20]。同患者進行“話療”,保障一定的時間去跟患者交流、溝通,給患者帶來充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通過發揮醫護人員、家庭、親友和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社會支持可以緩解患者消極身心反應,增強面對現實和戰勝2019-nCoV的勇氣。國內外學者均有此類報道[21-22]。
2.3.3“心”處方三——活動戰疫情:在隔離病區安排適宜的娛樂活動,防止COVID-19患者情緒的進一步惡化,改變消極情緒,使其獲得對生活的掌控和愉悅的感受。醫護人員在治療之余應帶領患者在病區空地進行舞蹈、瑜伽、太極、八段錦等活動,可通過抖音上傳到“家庭”微信群與“家人”分享,以此來緩解患者焦慮的軀體反應[23-24]。這樣互動不僅使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關系更融洽,而且讓患者更好配合治療,同時還能愉悅身心,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2.4幫助患者重塑認知方式和行為訓練 有研究認為,創傷后個體負性自動思維和不良的應對方式等因素將導致個體產生ASD[25]。認知重建是通過改變疫情后患者的自動復性認知,讓患者重獲安全感和成就感。首先醫護人員要引導COVID-19患者正確認知疫情,疫情就像敵人,你弱它就強。告知患者要試著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權威資訊,提醒患者控制每天關注疫情信息的時間,多關注疫情防控進展方面的積極信息和一些成功治愈案例,不要聽信一些小道消息甚至不切實際的網絡謠言,從而減少負面信息帶來的心理負擔[26]。告知患者可信和準確的信息尤為重要,要通過正規渠道獲取政府權威的疫情信息,可改善患者的認知,消除其焦慮和恐慌心理,使其冷靜對待疫情和病情。了解政府對COVID-19患者實行的補助政策,解除其對醫療費用的擔憂。可適當鼓勵癥狀改善者,向患者傳達病情好轉的消息,正性提醒和引導,使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疫情[27]。目前許多國家的PTSD防治指南已將認知行為治療列為一線心理治療技術。
2.5提供安全、舒適合理的隔離病區 隔離期間,機體無法適應環境的刺激易產生異常行為反應,若不及時調整可造成嚴重身心損害。為COVID-19患者提供清潔、整齊、舒適和安全的環境,保持規律生活[28],合理調整作息時間,保障飲食結構多樣化、營養全面,盡可能減少患者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幫助其適應隔離環境[29]。
2.6多方合作,實現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干預 朱穎之等[30]開發的虛擬視景生物反饋系統由心率信號采集模塊、呼吸信號采集模塊、腦電信號采集模塊、信號統一處理模塊等9大模塊組成,集呼吸、心率、腦電波、視覺和聽覺為一體。應用虛擬實景系統對COVID-19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通過信號采集硬件完成對腦電波、呼吸、心率的采集工作,將捕捉到的腦電波、心率、肌電等隱蔽人體生物信號回傳到后方數據庫,計算機和專家團隊分析基于數據模型上的心理變化規律,及時提出預警信號并告知前方醫護人員,快速給予針對性的跟進心理干預,從而進行有意識地控制、調節患者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實現機體功能的整體調節。
通過此次抗擊COVID-19疫情,對于住院隔離患者,由于受限于防護和隔離措施等多重影響,使得傳統的心理疏導工作難以開展。此次疫情中電話、微信及微信群支持等手段的運用價值已經凸顯,未來的溝通交流手段相信會進一步發展。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網絡數字技術的興起,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實時心理疏導,極大滿足了COVID-19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AI的強勢開發,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機會。當前AI在心理衛生服務方面正逐步興起,如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已經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隨著AI技術的推進,精細化的大數據分析能力能夠更深入地對患者進行認知結構分析,VR技術的應用能讓患者在模擬場景的輔助下緩解心理問題,還可以采用聊天機器人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進行網絡監控來分析有心理障礙的行為模式從而進行心理疏導,為今后類似疫情中的心理危機干預,提供實用技術開發的有效線索[31-32]。
綜上,適度的心理應激有利于患者積極防御疫情,但長期處于不良情緒中,則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10]。大量研究證明,人如果長期處于不良情緒中,負面情緒會通過下丘腦-垂體、下丘腦-神經途徑激活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等,從而使血中血管緊張素Ⅱ及皮質類固醇的濃度升高,對B淋巴細胞分泌抗體和T淋巴細胞分化增殖能力產生抑制作用,使身體免疫力下降而影響治療效果[33-34]。心理干預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導致的心理障礙意義重大[35]。有研究證實,災難中進行過心理疏導的患者出現心理障礙的概率較低[36]。毛雪梅等[37]研究顯示,心理干預在災難與創傷后心理應激患者的心理疏導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了患者預后。心理干預是一種通過調動處于危機中的個體自身潛能,重新建立或恢復危機暴發前的心理平衡狀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技術。此次同時利用傳統方法與AI技術相結合的心理疏導,為今后類似疫情中出現急性心理障礙的患者提供了更加實用化、科技化、先進化的心理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