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婧
(貴州師范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教學效果,包括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線上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資源限制、交互方式和信息整合方式,于教師而言教學環境亦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資源與優勢進行教學設計提升高校教學效果,成為現階段高校教學改革必須思考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在線教學平臺不斷涌現。在線上教學的不斷實踐中,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缺陷隨之顯現,具體體現在:
第一,傳統的教學關系不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輸出者、課堂上的主動者,教師以結構性的知識輸出為主要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課堂上的被動者,學生以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參與課堂。學生在課堂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和教師之間呈現出的是“你講我聽”的不對等的教學關系,學生多半呈現出附和,甚至是應付老師的學習狀態。教師課堂權威性放大的結果,即是無法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師生無法形成互教互助的對等學習關系,學生亦不敢積極主動分享對于知識的思考,從而不利于教學的有效開展。
第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反饋真實的教學效果。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性把大部分時間放在知識輸出上,鮮有精力保證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有效監控。即使是課堂提問,也只能涉及到少數的同學,無法了解全班真實狀態,這也就導致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習慣性搭便車的學生。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基本只來自于作業和期末考試,反饋信息的來源和渠道單一。
第三,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多種教學目標下教學活動的實踐。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的主導身份和繁重的教學任務,課堂目標通常以知識目標為主,忽略了知識目標以外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即使課堂中設計了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教學活動,學生也鮮少有機會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因為對理論知識的熟悉程度不夠、掌握程度不足、理解程度不深等原因,學生無法在還未完成知識消化的基礎上實現其他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課堂教學厚度不足,多維度的目標實現難度大。
以上三點,無一不是建立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對當下的教學進行全新的教學設計,而這亦是教學改革的一次機遇,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契機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有效的課堂應有明確、可測的學習目標,有科學的教學安排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引和指導,有足夠的時間用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有針對不同教學目標的真實學習反饋機制。在線上教學設計的改革中,應充分貫徹以上要素要求,建立有效課堂。

表1 在線教學模式優缺點比較
(1)掌握教學平臺與教學工具的操作方法。當教學環境從傳統課堂轉移到教學平臺的直播間,教學也只能借助各類教學平臺進行,首要任務就是熟悉和掌握各類教學平臺與教學工具的操作方法。只有對教學工具有充分的認識,才能知其功能并合理整合線上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安排,明確教學方式。
(2)適應線上教學教師角色的轉變。線上教學環境下,每位教師都變成了直播間里的“主播”,不僅要適應直播攝像頭和授課時面對屏幕自言自語的狀態,更要適應主播身份,當好一名“主播”,因為傳統課堂里的知識輸出者角色已無法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所以,教師應向電商平臺的主播們學習直播方式,改變自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內容為導向”,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導向”。教師在線上教學中應扮演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課堂中建立師生平等的互教互學交互關系。
線上教學設計應回歸到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從課程大綱出發,結合授課班級學情分析,從課程到章節,再到每一次課堂,全面做好教學設計。其中,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主要解決在線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問題,思考怎樣的教學模式與方式能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平臺;一個章節的教學設計,主要解決教學方式與教學活動的問題,思考怎樣的教學活動能在已定的教學模式下實施開展以實現教學目標;而一次課堂的教學設計,則主要解決教學步驟和時間,思考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怎樣進行教學活動安排,能科學的引導學生進行目標性的學習。三個教學設計內容相互聯系,層層遞進落實教學目標。
2.2.1 一門課程的設計——教學模式與方法的確定
教師在線上教學中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從目前實踐來看可分為以下三種:直接使用教學資源、直播教學、直接使用教學資源與直播教學混搭。這三種教學模式各有優缺點,教師究竟應該選擇哪一種教學模式,應充分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及學生學情進行考慮。本文認為“直接使用教學資源+直播教學”的平臺混搭模式較好的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多種空間。直接使用教學資源,能有效促進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達到知識目標,且學生在慕課平臺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在后臺進行監控,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特別適合有大量理論知識的課程。直播授課,能對慕課資源進行補充,豐富教學組織形式以實現知識目標以外的其他教學目標,如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同時,該模式可彌補慕課中的師生互動不足,并可以針對學生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表1)。
2.2.2 一個章節的設計——教學方式與教學活動的確定
一個章節的教學設計應該有明確的時間結構,包含章節教學前期、中期、后期三個時間點,每個期間教學任務不同。前期以介紹章節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要目的;中期做好知識建構,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后期完成學習反思與評價。只有任務明確了,教師才能選用合適的教學活動來組織教學。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盡量帶有引導性,活動的參與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扮演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本文在實踐中多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在問題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材料閱讀、視頻學習、疑難點思考與討論、問題解決與總結等一系列活動,從而達到知識構建和能力提升的目標。
2.2.3 一次課堂的設計——確定教學步驟與時間安排
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是將教學內容和與之配套的教學活動具體落實,明確教學進度、教學步驟和時間計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能夠確保線上教學的有效開展,還要盡可能的增加課堂容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發展。本文在線上教學實踐后認為,在“直接使用教學資源+直播教學”模式下,對課堂進行切割并明確每一個時間段的教學任務和流程,是一種比較有效且操作性強的方式。在具體操作中,可將每一次課分割為四個組成部分,第一個部分進行復習和新課引入,第二個部分進行慕課學習,第三個部分針對慕課學習內容進行師生答疑互動,第四個部分進行知識點歸納和其他能力提升(表2)。
有效的在線學習并不會自然發生,有效的在線交互也不會自然發生。為了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能動性,也為了充分客觀的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實踐中教師對評價方式進行重新設計,突出過程性評價,使每一項教學活動都有對應的科學合理的、易于執行的評價方式。教師可通過學習數據,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個別指導。同時該數據亦反饋了教學效果,教師據此進行教學反思,并不斷嘗試和創新,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表2 在線教學課堂教學安排(以90 分鐘課堂為例)
在線教學讓教師們感受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教育模式與思維沖擊的同時,也給未來的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為了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優勢以提高教學效率,本文認為線上教學應從教學關系、教學模式、教學活動、教學評價制度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改革。
(1)教學關系改革。教學關系的改變是教學模式改革的前提,線上教學需從根本上轉變教師主導型的教學關系,在師生之間建立互教互助的平等教學關系。為教師減壓亦是為學生增壓,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以此在課堂中為學生釋放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存在感,將課堂由內容導向轉為學習導向。
(2)教學模式改革。線上教學不等于視頻教學,線上教學也絕不是傳統課堂的線上遷移。線上教學模式的改革應充分結合傳統課堂與互聯網教學資源的優勢,既要有效促進多維度、多層次目標達成,突顯教師在線上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弱化單一的結構性知識輸出,充分的給予學生思考、練習、討論等提升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時間與空間,又要增強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并能適應新的教學關系。
(3)教學活動改革。線上慕課為教師減輕了知識傳輸壓力,教師應不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習題練習模式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接收情況,線上教學同樣可翻轉,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活動來豐富課堂,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小組辯論、情景模擬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實際操作訓練。另外,教師可借助線上教學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打造課后擴展課堂,加深對知識、對生活、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提升課堂厚度。每一種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所有的教學活動共同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4)教學評價改革。傳統課堂教學存在對教學評價的認識誤區,認為教學評價僅僅是對于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其結果是教學評價內容不全面和評價人群不全面,而最終導致的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的虛假參與。線上教學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能體現教學過程、能客觀評價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第一,改革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借助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優勢,突出過程性評價,建立課前、課中、課后評價體系;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建立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等多維度的評價方式。第二,改革教學評價人群。教學評價不僅要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也可利用數據進行課程教學評價,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
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為高校教學的實現創造了更多的嘗試和可能,教師們應抓住機遇,積極進行線上教學實踐與改革,總結經驗,努力提升高校教學效果,以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導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