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卻處于低效狀態。學生缺乏寫作熱情,害怕寫作文;缺乏寫作素材,沒東西寫,即使有素材,作文素材也不夠鮮活,寫作運用中容易“撞車”。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積累素材的興趣,多渠道、多方位引導學生積累素材、整合素材,使素材序列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素材積累;開展活動;素材序列化
一、 引言
高考作文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占有半壁江山,決定著語文成績的成敗,可我們的學生面對這半壁江山卻并不“見待”,相反,視之為“畏途”。一說到寫作文就“哀聲一片”。學生缺乏寫作熱情,怕寫作文,原因有三:1. 沒東西寫。缺乏寫作材料,無米下作文之炊;2. 不會寫,有了材料,也不知如何組織材料;3. 寫不好。有材料,語言卻干巴生澀,毫無文采可言。4. 寫作水平提高不快,難見實效。平時只要寫完,不脫離題意,得45分左右的分數很容易,得50分或50分以上的分數卻很難。
倪文售先生在《關于寫作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當前中小學的作文教學有效性不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困擾基礎教育語文教學的一個大難題”。面對作文這個老大難,筆者僅針對學生作文沒東西寫、缺乏寫作材料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二、 把脈問診,明白中學生作文素材積累容易出現的問題
高中階段主要訓練議論文,這里說的“作文素材”主要是指議論文中的論據。沒有素材的議論文,只會是索然無味地空談,任你說得怎樣天花亂墜,始終無法讓人信服。通過調查及改卷體會,我發現學生在素材運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材料陳舊,素材運用易“撞車”
考場作文的大忌是雷同,一些學生不管論證什么觀點,都生搬硬套司馬遷、李白、曹操、陶淵明、愛迪生、居里夫人或者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素材。比如2019年我市的摸底考“靜候花開,需要耐心和微笑”,學生因此,改高考卷回來的老師常常感嘆,學生要么沒材料可寫,要么來來回回就是幾個陳舊的作文素材。
(二)對材料缺乏深度了解,素材積累片段化
現在是快節奏的社會,中學生獲取素材的很多方式都來自網絡碎片化閱讀或者來自市面上賣的作文素材。學生對素材缺乏深度的了解,因此在作文中泛泛而談、生搬硬套、強拉硬拽甚至張冠李戴。近年來高考作文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關注國家、關注時事,在面對一些任務驅動型的作文中或一些宏大敘事的作文任務里,學生寫的東西很多像答政治題,干巴生澀。比如筆者最近給學生練習建國七十周年的“見證與愿望”這一作文題,學生就只能簡單列舉高鐵、蛟龍、遼寧艦、FAST天眼,新“四大發明”等成就,很少有同學能從這些素材的細節中挖掘出背后的深意,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對這些材料缺乏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三、 對癥下藥,多渠道、多方位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法,以對癥下藥。那么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有深入的了解,才可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針對學生主觀上不愿寫、怕寫作文,客觀上沒東西寫、不會寫的情況,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思想上:引導學生重視積累作文素材
只有思想上的重視,學生才會自覺積累作文素材。為了讓學生重視作文素材的積累,筆者做了以下兩方面工作。
1. 用數據說話
展示近幾年高考一分一檔線表,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分分必爭的意識;讓學生明白45分的作文和48分的作文,在高考中的作用不是大同小異而是天壤之別。此外還展示近幾年全區高考作文平均分數據以及我校高考作文平均分的數據,旨在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作文可為,作文是我們高考語文復習的提分利器。
2. 用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說話
按照考綱的規定,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分為兩個等級: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筆者重點向學生闡明發展等級里對材料的要求: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二)行動上:多渠道、多方位引領學生積累素材
引導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很多,比如從教材中、時事報刊中、生活實踐中引領學生積累素材。為促使學生獲得新鮮的作文素材,我校開設閱讀課,引導學生作讀書筆記;每天傍晚18:50到19:20播放《新聞周刊》旨在拓寬學生視野;每周開設《周新聞熱點透析》校本課程,引領學生深度解讀素材;開設《朗讀者》,師生共參與,朗讀經典,旨在引導學生完整閱讀經典書籍;開設報刊《紫荊校園》,我手寫我心,引領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筆者僅從所任教的兩個文科班來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1. 開展活動,激發學生積累素材的興趣
新課標強調“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進而提出了學生是語文學習主體的概念。教師應致力于促進學生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各種學習方式,使語文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過程的學習。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筆者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階段性地開展了一系列的積累素材的活動。
(1)開展課前觀看“主題視頻”活動。從高二學生接觸議論文開始到期末,我就利用課前五分鐘播放我精心挑選的視頻。每月定一個主題,每天圍繞該主題播放相應的素材。比如,六月高考季,我就把主題定位為“高考”,然后分別播放了《古時候的高考——科舉制度》《78的高考》《名人談高考》等視頻,并讓學生談自己感想。
(2)開展征文比賽活動。配合每個月的主題,讓學生利用書籍、網絡甚至采訪親友搜集自己個性化的素材,形成讀書筆記,并在每個月最后一周寫出相應主題的隨筆。老師根據當月的主題,開展征文比賽,以激勵學生。
(3)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在高二的下學期和高三之初,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學生這一活動分為四個部分:每日一句名言;每日一個人物素材或新聞熱點,介紹人物主要事跡和成就或新聞主要脈絡;一段相關的短視頻;自己的感悟。課前演講活動堅持一年下來,成了學生每天最期待的事。在考場上,學生會用到我們的課前活動的素材;甚至在失落迷茫時,還會用課前的每日名言來激勵自己。
(4)開展“全班共讀一本書”活動。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相對比較集中的時間,引導學生靜下心去研讀整本書。我們共讀了《追風箏的人》《文化苦旅》《三國演義》《史記》等古今中外經典作品,并召開《三國演義》讀書分享會,舉行了《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征文比賽,及時反饋、及時獎勵學生。
(5)開展“讀書沙龍暨研究性學習成果比賽”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古人、古事、古詩進行研讀。我們年級構建平臺,讓學生展示本小組的研讀成果,激勵學生深度閱讀,從而積累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素材。
2. 梳理試卷,充分利用所做的試題積累素材
高三的學生天天在題海中遨游,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平時所做的試卷,從試卷中提煉適合自己的個性素材。每一份語文試卷有七八千字,蘊含著豐富的信息。用于命題的句段、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從寫作積累的角度看,試題中的諸多信息都可以作為儲備素材。比如今年全國卷高考題文言文分別考了賈誼、商鞅、吳起,在講評真題時,可引導學生用現代漢語概括他們的事跡和品質,記錄到素材本去。平時所考的作文題目語料就可以作為考場上的第一手素材。比如我校今年9月份的高三月考題:2019年的端午節正好與高考相逢,因為粽子的“粽”與狀元的“中”諧音,有高中狀元、金榜題名的寓意,因此今年粽子成了不少高考家長和考生飲食的首選,有的人認為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對此持肯定態度,有的人卻不認同,認為這是一種封建迷信,認為成功需要實力做保證。對此你有怎樣的感受和思考?
面對這樣一個作文題,學生可從平時所做的試卷中提取素材。名人名言可從8月份我們給學生練習的2014到2019年習近平新年寄語的作文題目中提取,事實論據可用百校聯考的漫畫作文題“真正的錦鯉,不是靠轉發得來的,而是靠實力得來的”也可用平時作文練習題目——寒門貴子龐眾望考入清華大學的事例。
平時的考試題,學生自己做過,印象往往會比較深刻。在講評試卷時,盡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梳理試卷上的信息,從而完成試卷的素材積累工作。
3. 整合素材,教會學生序列化收納素材
“要形成有效積累,就不能讓積累的東西成為散兵游勇,而要進行分類、同化。”教師在指導學生做素材積累時,一定要教會學生收納素材的方法,把素材序列化。老師要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素材按照主題分類——家國情懷、傳統家風、成才與做人、科技與人文等也可按照分類——經典素材、熱點素材等,也可按照自然、人物素材來分類。比如人物素材可按照娛樂明星、文學人物、歷史人物、商界人物、政壇人物等方法來分類積累。指導學生在素材本的頁眉或頁腳處,標注出每一則素材適合的話題。這樣既便于考前復習也便于考生在考試中快速搜索腦海里的素材。當然,也要常常提醒學生時不時翻閱素材本,切忌讓素材在“倉庫”里“積灰”。
四、 結語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就是,是很自然的。”多渠道、多方位引領學生做好作文前的“積累”工作,幫助他們解決“沒東西寫”的問題,努力提高他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認識,督促他們不斷豐富知識經驗和積累語言材料,這是作文教學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需要我們老師常抓不懈的工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敝笇W生作文素材積累只是作文的第一步。指導學生學會運用素材,合理布局,這將是筆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白小潔.高中作文教學中的素材積累與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2]趙福海.材到用時不覺少,多樣思維顯才情: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運用例談[J].作文與考試,2017(26).
作者簡介:
劉云義,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