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學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新時代的道德風尚,教師尤其應該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持之以恒地將德育貫穿到整個常規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在踐行德育的同時,其實也可以以情化人,讓學生充分領略語言的魅力,而不是簡單機械背誦單詞,苦記語法而已。文章以八上仁愛英語實際教學為例探討在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知識,讓學生通過感知語言而升華到思想的改變。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初中英語教學德育滲透初探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可見,良好的思想品質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教書育人。一名初二年級在職教師,筆者將從平時的實際教學淺談自己的一些德育滲透經驗。
一、 從名人事跡入手,教育學生勵志拼搏
當然,在英語課堂上體現德育,絕不是簡簡單單板著面孔說教,而要講究方式方法。德育的滲透不是用一些套話或是單純的灌輸就能夠進行的,應將隱藏在課文里面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針對不同的教材選擇恰當的方法。通過備課將德育融于語言教學這一常規活動中,在實施時應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向預定的目標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目的。經驗德育者們告訴人們,以學生喜歡的人的親身經歷事件來教育他們效果是非常好的。在學習Sports和Music這兩個話題時,文章和閱讀練習中出現了許多代表性人物,著名游泳健將Usain Bolt、孫楊,乒乓球大滿貫冠軍張怡寧,流行音樂天后Celine Dion、音樂神童Mozart、鋼琴王子郎朗等等。無論是運動冠軍,還是音樂教父教母,他們的成就與光環都與自身的拼搏與奮斗是分不開的,付出無數艱辛的汗水,才可以最終收獲巨大的成功。
當筆者給孩子們講述這些名人背后的故事,告訴他們,這些體壇驕傲、音樂翹楚都是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刻苦訓練,數十年如一日地練習各種樂器,參加各種比賽,一路過關斬將,經過風雨歷練才取得如今盛名時,孩子們聽得非常入迷,也為之震撼不已。當今社會,孩子的成長環境有了非常好的物質保障,導致他們從小很少經歷過挫折磨難,意志力薄弱,畏難情緒特別嚴重,總是聽到部分學生抱怨學習太苦,學習英語太難,作業太多。正是因為他們缺少對于成功的正確認知,沒有意識到成功應該是由汗水和淚水堆積而成的,而不是唾手可得的。通過對名人故事的學習,部分學生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更加有了勤奮學習的動力,立志要與偶像看齊,希望可以通過自身的拼搏,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正是這些名人事跡帶來的正面效應所致。
二、 從藝術作品入手,陶冶學生情操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的背后就蘊藏著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學生通過英語這塊敲門磚,可以打開世界之窗,深刻地去領略西方人審視任何事物不同的視角。比如英語課本中出現到的童話故事——A Little Match Girl,在感受濃烈的新年氣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于悲劇的火柴女孩表達深切的同情,同時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可貴親情。在討論到電影“Harry Potter”時,許多學生熱情投入,對于魔幻的劇情和里面的任務討論得津津樂道,許多忠實觀眾甚至表示自己將原作和電影全集反復看過很多遍,非常喜歡羅琳筆下刻畫的這些神奇場景和活靈活現的人物。借此機會,筆者也參與其中,讓孩子們學習Harry Potter和小伙伴們身上的勇敢、機智、敢于冒險和接受挑戰的精神。也許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這些已經是非常熟悉的童年成長回憶,但是通過這樣的滲透方式,筆者相信他們對于這些文學作品應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學習。
結合今年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和經典作品《海上鋼琴師》,筆者也就電影主角的經歷對孩子們進行了心靈德育。《少年的你》是一部悲傷壓抑的校園欺凌作品,但是同時也揭示出少年時代純粹的情誼,與主角不向惡劣環境低頭,堅強地創造美好未來的勵志情懷。女主角正是一名英語教師,以三個英語句子為開場白“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is our playground”。彼時正好學習到used to do的用法,抓住這樣的契機,筆者告訴同學們為什么女主角會憂傷地提到,這句話含有追憶過去的意思,它暗含著女主角曾經遭遇過的黑暗歲月,為影片悲傷的情緒埋下了一個伏筆。而在電影中還出現一句刷爆所有人朋友圈的英文臺詞“We are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這句出自于王爾德的名句將電影推向了高潮,面對命運的不公,男女主角沒有妥協,而是努力不懈地抗爭。即使在陰溝里,也要仰望星空。哪怕面臨最黑暗失敗,內心依然要充滿陽光和期待,對生活保持微笑。積極樂觀是治愈失敗的一劑良藥,人生充滿無盡的風浪,人們應該敢于面對困境,不卑不亢,頑強以對。孩子們仿佛被電影主人公的情緒所牽引,表示深有感觸,此時,筆者了解到了以情動人的重要性,一句精辟的語言可能勝過千言萬語,可以直擊人的心靈和靈魂,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經典之作《海上鋼琴師》的重映喚起了無數人的驚嘆。如法炮制,筆者覺得非常有必要跟孩子們分享許多經典橋段,并由此告訴他們“一九○○”的一生其實揭示出了最大的人性矛盾:到底是堅定不移地守望初心,還是勇敢地踏出自己的心靈舒適區,去尋找更多的可能?這是筆者留給所有同學的思考問題。這就是經典的藝術作品魅力所在,讓所有的學生可以感受美育的存在,同時也啟發他們善于思考、發現,從而轉變。
三、 以生活實例入手,引導學生學會生活
與過去的教材編寫方向不同,現在的教材內容比較現實生活化,會教授孩子們許多生活小貼士。在“Keeping Healthy”整個單元中,集中討論到生活中人們都會遇到的普遍疾病,以及熬夜、不吃早餐上學、挑食、亂扔垃圾、抽煙等壞習慣,細致入微地引導學生如何科學生活,養成勤鍛煉、營養均衡飲食、科學作息的好習慣。本話題極為貼近生活,關系到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孩子們都積極參與討論,很多孩子現在生活習性很差,偏懶惰,喜歡宅居生活,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玩游戲,暴飲暴食等現象嚴重。還有一些同學樂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小妙招,非常實用,大家都樂于接受。在調動同學們共同守護健康的共鳴后,再學會用英文表達這些生活常識,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和期待,感覺趣味性十足,從而也不會覺得記憶這些英文表達費時費力,還效果不佳了。
不局限于生活常識的學習,Our world版塊中也設計了教會學生在經歷大型災難時應該如何及時保護自己,珍愛生命,同時學會關愛他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中國三次大地震:唐山、汶川、玉樹地震的發生,提醒所有同學,應該擁有充分的防范意識,學會急救常識,以便臨危不亂。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一個熱門話題,青少年安全事故頻發,生命在瞬間即逝,也給所有同學敲響警鐘,增強安全意識。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話則是“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tay calm”。這句話不僅實用于面對地震、火災、搶劫等突發狀況,也可以用于任何孩子們會遇到的困難,由此,筆者也告誡孩子們:凡事不能莽撞沖動行事,三思而后行,否則后果可能是無法預知的。汶川重建一文中,筆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家講述了當時整個四川以及這個中國、整個世界處于的悲痛情緒,包括無數愛心人士在畏難當頭,伸出的援助之手,因為有了所有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政府不遺余力的支援建設,才有了今天汶川的全新面貌。有國才有家,反之,有家才有國,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應該對祖國充滿信心,同時也應該為祖國建設做出應有貢獻。適時激發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得他們對于自己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自豪感油然而生。
英語教學中,不乏還有很多可以拓展德育滲透的方面,比如對于自然資源現狀的學習“The importance of the rain forests” “The animals in danger”等話題可以引起筆者對生態資源的關注,學習如何保護自然,愛護動植物,守護地球。通過情感的調動,學生們也明白了國事家事應事事關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等道理,覺得英語學習不再枯燥,只是對于生活的延伸性學習而已,進而能真切體會到英語這門語言的無限魅力所在。
正如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師在過程中,首先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自身儀態。注重運用創造性、靈活性的教法感知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使語言能力和思想德育可以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當教師把德育滲透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時,會發現課堂變得鮮活了,有生命力了。但良好的品質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只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讓德育之花在英語課堂上綻放。
參考文獻:
[1]張寶蘭.讓德育之花綻放在英語課堂上:試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0(7):178-179.
作者簡介:
黃詠葳,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漳州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