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純 吳南中
[摘要]1+X證書制度是盤活職業教育資源、完成職業人才培養生態系統性重構的重要制度,需要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變革予以回應。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治理有靈活性、高效性、整體性、多向度訴求。梳理1+X證書制度驅動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變革的整體邏輯發現,1+X證書制度驅動職業教育治理主要體現為提高效能和促進活力,切入點是結構演進和形態變革,底線是提高質量和重塑秩序。要實現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治理的驅動,需要通過1+X證書制度的推廣應用消解治理主體的價值性沖突,按照1+X證書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整體思路創新職業教育治理模式,系統性重構適應1+X證書制度的職業教育治理制度體系,按照1+X證書運行的邏輯完善職業教育治理機制。
[關鍵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治理體系;整體邏輯;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陳應純(1968- ),男,重慶人,重慶市北碚職業教育中心黨委副書記,高級講師。(重慶 ?400700)吳南中(1984- ),男,湖南新化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學分銀行管理中心,副教授。(重慶 ?4015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質量診改視角下高職課程教學團隊培育機制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2082,項目主持人:劉玉萍)和2019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重慶終身學習學分銀行信息平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1040,項目主持人:江濤)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1-0020-08
當前,我國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隘,出臺了諸多職教新政策,旨在塑造一個全新的職業教育生態,夯實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一系列職教政策紅利的釋放,職業教育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確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其中最為重要的改變是提出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圖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引入,“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①,同時試圖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的培訓“面向社會人群”,實行持證人的同等待遇,擴大職業教育受教育群體,并對校企合作、教學過程等提出了清晰的要求,比如,教材、教師、教法相關的“三教”改革以及校企合作辦學等。由于1+X證書體系引入了更多利益相關主體,加重了企業等主體在校企合作中的參與,賦予了學習者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選擇權,提升了行業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話語權,增加了職業培訓機構與評價機構等治理利益相關主體,改變了先前的職業教育治理結構,需要探索新形態下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的“民主化、法治化、理性化”②,實現職業教育生態的整體優化。
一、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治理的變革訴求
(一)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產生系統性沖擊
1+X證書制度是在傳統職業學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引入代表行業需求的內容,增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形成“學歷教育”與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聯合與互動,在強化學歷教育職業本性的基礎上,拓展學習者的學習途徑,滿足社會對復合型職業人才的迫切需求。梳理相關文件和理論解讀,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的改變主要包括:從職業教育辦學形式來看,1+X證書制度提升了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參與度。1+X證書制度既強化了職業教育院校體系在職業人才培養上的主體性作用,又拓展了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來源,尤其是借助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的形式,將企業相關的職業教育資源納入整體的職教生態中,實現企業培訓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校體系課程的互換。從職業教育辦學目標來看,1+X證書制度強化了職業教育的“職業導向”。1+X證書制度通過證書標準建設,承接社會培訓等相關職能,從而落實圍繞社會需求辦學,真正實現“職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從職業教育整體結構來看,1+X證書制度拓展了職業教育的范圍。在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辦學機構仍然是職業教育主體,圍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層次,引導本科層次向真正以行業典型任務和具體工作能力培養為主要職責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同時通過1+X證書制度,增強企業的參與動力,優化職業教育整體生態。從職業教育教學方式來看,1+X證書制度注重課堂的知識實踐與應用。在1+X證書制度下,以知識習得為主的課堂教學會被以能力提升為主的實訓課堂取代,同時強化真實環境、真實任務的鍛煉。從職業教育教學內容來看,1+X證書制度突出內容的模塊化、任務化、過程化。“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會被以工作過程環節劃分、典型工作任務為特征的教學內容取代,形成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模式等相適應的教學內容。”③從職業教育整體環境塑造來看,1+X證書制度強調社會的系統性支持。由于有清晰的職業技能等級引領和強有力的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能得到保障,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時,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的靈活性、個性化,要求職業教育內部進行競爭性優化、結構性調整,關注學習體驗和提升質量等成為內部變革的要求,職業教育整體生態優化值得期待。
(二)1+X證書制度下教育治理的變革訴求與現實挑戰
“教育治理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利益群體和公民個體等通過制度安排開展合作互動,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務的過程。”④職業教育治理是教育治理整體環境下的治理,是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通過“資源不斷調整、組合、優化配置,實現職業教育體系運行的優化,進而帶動職業教育科學化治理的過程”⑤,“包括了職業教育價值共識的促進、完善的治理結構和持續提升的能力等范疇”⑥,是一個“多種利益關系交織、多維度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⑦。從現實實踐來看,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本身并不完善,由于1+X證書制度的嵌入,產生了新的治理問題,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治理的靈活性需求與僵化的治理結構。在1+X證書制度的整體架構中,職業院校不僅提供學歷教育,也提供職業培訓,而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也可以為受眾提供相關培訓。國家支持學習者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認證轉化為課程學分,要求教育機構必須為學習者提供靈活的學分管理制度,學習的靈活性、自由度大大提升。同時,為企業等市場化主體的更深層次參與,帶來了管理體制、發展理念、組織文化等企業文化符號和運行理念,使“效率、靈活、動態”等特性注入職業教育治理結構和治理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治理理念。在多個因素的接入下,職業教育突破了傳統院校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治理結構,尤其是單主體的僵化結構受到了沖擊,因此需要重新確立治理主體,并分配各個主體的治理權力,建立并完善多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
2.治理的高效性特征與低效的治理方式。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反映的是“典型崗位(群)所需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強化對典型工作任務能力的考核”,強調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模式”的動態融入,其證書本身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自帶競爭屬性。任何滿足培訓評價機構前置條件的機構或者組織都可以發布證書,是高效性特征明顯的爭議處理理念與范式。折射到治理體系層面,體現為高效的治理方式與運行機制,這和現有治理體系“長期以來形成的依托經驗進行決策,相對單一僵化、傳統保守的治理過程矛盾”⑧。同時,由于職業教育傳統治理體系無法實現信息數據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充分共享,企業所需求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模式”無法及時、高效地傳遞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因此提出了治理優化的訴求。
3.治理的整體性需求與分裂的治理模式。1+X證書制度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管理、教師教學能力等形成了新的需求。從教學內容來看,傳統的職業教育帶有明顯的學科痕跡,1+X證書制度要求按照典型任務來設計課程標準、教學評價標準、考核標準,是職業教育的工作過程、工作內容模式。從教學方式來看,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按照理論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和實訓教學分門別類的方式開展教學,而1+X證書制度強調真實情景下的復雜任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強調真實任務的淬煉,形成與企業需求對接的能力。在學生管理上,傳統的職業教育通過針對特定群體招生、封閉校園的模式開展脫產學習,跨校流動機會較少,從其他教育機構取得的課程學習成果難以被承認,而1+X證書制度支持學習者有選擇性地參與不同教育機構的學習,在學習時間的靈活性、學習空間的自由性和學習場所的選擇上較之于以往有更大的自由度,這與封閉、固定的教學方式形成沖突。在教師能力上,職業教育一直呼吁實踐教學,但在現實中由于繼續教育保障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深,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這與強烈的實踐教學需要形成較大的反差。在這些問題領域,職業教育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治理思路,都是基于單一領域、單一問題的治理,與1+X證書制度所需要的系統性治理有較大的沖突。
4.治理的多向度訴求與單向度的治理途徑。教育治理的優越性體現為多主體參與,是“不同主體通過權力分配機制,實現‘合作管理、共同管理、共同治理的過程”⑨。通過“復合的、合作的、包容性的治理過程,增強治理行為的合理性,增強治理過程的有效性”⑩,是對傳統“單向度、強制性的、剛性的”治理運作模式的超越。1+X證書制度強化了企業話語的表達權及其表達方式,企業不僅僅局限于通過雙主體育人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提供職業教育培訓、開展職業評價組織的相關標準建設以及對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等,影響職業教育辦學。同時,學習者通過職業教育途徑的多樣選擇,提高了自身的話語表達,而政府的資源調配方式等也更加靈活。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條塊分割的單向度治理途徑顯然已經不能滿足1+X證書制度的訴求,需要在治理機制上做出實質性的回應。
二、1+X證書制度驅動職業教育治理變革的整體邏輯
1+X證書制度給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治理訴求,需要在遵循職業教育內在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重新探索職業教育體系各個相關元素的多向度關系以及復雜的作用機理,理順職業教育各個利益主體及其分權模式等,以更好地回應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靈活性治理、高效性治理、整體性治理和多向度治理的訴求,從而構建起職業教育治理的整體邏輯。
(一)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治理的價值目標:提高效能與促進活力
“效能指的是教育目的的達成程度”11,職業教育效能的標準是職業教育資源投入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貢獻。國家層面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完成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支持經濟社會的發展,從現有低效的職業教育中脫離出來,尋求更高效能的職業教育形態。從形式上看,1+X證書制度是為了“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拓寬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其本質是通過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進行系統性改造,提高職業教育的效能,增加職業教育的整體活力。只有高效、優質和公平的職業教育,才能在學習者的全人發展、社會的根本需求、公共利益的保障中找到平衡,真正擺脫工程技術哲學對技術的追捧,從而實現完滿職業人培養的目標。
1+X證書制度對于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而言,在價值目標層面的沖擊主要體現在:第一,職業教育不能固囿于學歷教育藩籬,也不能固化為低層次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象征,而應引導受教育者通過不斷的技能積累,實現職業能級的躍升。從職業教育的內在范疇來講,不僅包括職業學歷教育,也包括支持社會民眾廣泛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參與職業教育的場所也不限于職業院校,各類培訓機構、產教融合性企業以及其他具有職業教育能力的機構和組織。從職業教育的外在標識來看,1+X證書制度試圖提升職業技能等級而實現職業教育參與者身份的提升,將技能等級與學習成效掛鉤,支持高技能等級證書擁有者獲取相應的社會身份和經濟地位,這種技能層次的提升可以有效引導學習者打磨自身技能,按照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不斷升級自己的能力。第二,職業教育治理不是政行企校與學習者的單向度互動,而是復雜的交織體系,他們之間通過多重博弈相互制約,但又是一個有機整體。比如,對于企業而言,其職業教育參與主體的地位在傳統模式中實際上是缺失的,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又是相對強勢的一方,但這并不能迫使職業教育內部完全按照企業的需求來與其進行動態的交互,實現有益的合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業并不是職業教育發展資源的主要提供者,并且也不掌握職業教育機構的標準,學校對參與校企合作的需求是搖擺性的,有的體現為“理想上是迫切的,行動上是遲緩的”,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效果。1+X證書制度通過評價組織的中介作用,使企業需求的話語得到充分表達,校企互動不再是為了迎合某種利益需求,甚至是為了“低成本使用學習期間勞動力”的簡單訴求,而真正變成雙方各自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契合。第三,職業教育治理不能成為僵化的治理,而是要塑造動態的治理形態,滿足社會與學習者的需求。1+X證書制度將學習的選擇權還給了學習者,將企業的職業教育參與方式和途徑進行了拓展,使職業教育相關的利益主體都有表達自身利益和參與決策的動態途徑,弱化了公共權力通過資源投入控制職業教育的傳統形態,可以有效激發職業教育治理的效能。
(二)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治理的切入點:結構演進與形態變革
治理結構也就是治理的體系設計,即如何分配治理權力的問題。治理結構決定治理形態,治理形態決定治理能力。從結構來看,職業教育治理是“具有多重利益格局的社會組織系統,高度分化又高度聚合,具有特殊的治理結構”12;具體而言,包括政治影響、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支撐形成的開放、聯動、整合關系,形成了職業教育治理的結構特征。然而,當前職業教育治理結構不利于政府、企業、學校與社會組織等相關利益主體對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協同式治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在職業教育治理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和經費主體地位,導致其他教育主體的參與不夠”,“政府內部職能高度專業化又造成了各自為政現象,職業教育交叉管理,無效投入”13。按照2014—2016年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政府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中占比為80.53%、80.88%、80.73%。企業作為校企合作辦學的當然主體,由于職責不清、權利不明、自身并沒有形成合力,從微觀層面還是“校—企”放射狀形態,企業參與學校辦學的話語得不到充分體現,造成自身參與意識不足、參與意愿不高,影響了職業教育治理的形態。學習者個人由于分門別類的職業教育體系、相互隔閡的學習成果體系,對職業教育的選擇權非常有限,導致其在整個治理結構中失聲。從1+X證書制度視角看,需要從結構和形態入手,梳理職業教育治理的邏輯性問題。
一是需要保障各個利益主體的參與權。對于職業教育治理結構而言,其主體橫向層面包括學校、政府、企業、行業、社會組織、學生和家長、公民個體;從主體層次來講,包括國家多級政府、學校、班級等;從因素來講,包括規劃、課程、教學、經費、人員、質量保證和督導;從環節來講,包括計劃、實施、反饋等具體流程。不同主體參與職業教育治理的形式與權重是可以通過制度調節進行重塑的,前提是把握治理的“向善”取向和協同的基本路徑。二是需要政府通過1+X證書制度實現大規模放權。學校是權力主體,企業是校企合作的辦學主體,這些治理優化的前置性條件需要在政府放權的基礎上實現。學校要逐步擺脫對政府的依附性,通過“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機制”14來優化自身治理結構,形成積極的治理形態。三是需要政府通過1+X證書制度向社會組織與市場轉移部分權力。國家需要發揮職業教育相關中介組織的作用,比如行指委、行業協會、基金會等,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使相關的社會組織和市場在職業教育治理中充分發揮作用。
(三)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治理的底線:提高質量與重塑秩序
治理的目的是為了“好的教育”,其核心體現為質量的提升,表現形式是秩序的重塑。1+X證書制度的出發點是通過對學習者職業技能的關注,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質量,形成與行業能力需求對接的質量觀。圍繞更高的質量,職業教育治理需要按照靈活、整體、動態、高效等來塑造其秩序。
1.1+X證書制度要求職業教育塑造靈活的治理特征。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強化了學習者的選擇權,擴大了企業參與的話語權,突出了社會機構的評價權,這些治理機能的概念需要依靠靈活的治理機制來實現。比如,學習者的選擇權需要依托資歷框架、學分銀行完成學習成果的認證,進而支持學習者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場所,倒逼教育辦學機構思考質量問題和學習者學習體驗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質量改善。
2.1+X證書制度要求職業教育塑造整體的治理特征。基于問題和領域的治理都不能滿足1+X的治理訴求。比如,學校對接1+X證書制度需要解決的不只是資源投入的問題,而是整個學校治理體系應對整體過程變化的問題,人事部門需要強化具備實訓能力的教師引入與培養,教務部門需要強化實訓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體例,學生管理部門需要支持靈活變動的人員管理,宣傳部門需要強化職業能力的價值認同等,這些都需要形成整體性的治理框架,使各個相關主體成為治理的內在構件,進而塑造整體的職業教育治理秩序。
3.1+X證書制度要求職業教育塑造動態的治理特征。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自帶調整機制,需要不斷納入新技術等行業新內容,整體體現行業的新需求,這要求職業教育治理形成動態性的調整機制。就“新工藝、新技術、新規范、新模式”融入職業教育而言,傳統的模式需要目標的重新梳理、標準的重新擬定、課程的重新建設,有的需要通過講義的形式對教材進行驗證,動輒兩三年的周期很難滿足動態性的要求,需要簡化新技術融入教學的管理程序,形成靈活的治理形態。
4.1+X證書制度需要塑造高效的治理特征。隨著1+X制度的深度應用和擴大作用,職業教育資源整體上是短缺的,這就要對資源投入的效率形成有效的評估機制,通過多元數據的納入,提高治理的成效。高效的治理體系不僅在于效率的提升,也在于自我對效率的關注,注重從質量層面進行反思并調整,是高效治理特征的重要體現。需要指出的是,在職業教育治理的過程中,職業教育的公益地位不能放松,職業教育的政治屬性和國家屬性不能放松,在治理結構上體現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確保職業教育的基本方向正確。
三、1+X證書制度推動職業教育治理變革的實現路徑
(一)以1+X證書制度的推廣應用消解治理主體的價值性沖突
價值認同本質上是一個理念問題,“理念是自在自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一”15,決定自身所持有的信念和態度。職業教育治理主體的價值性沖突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定位、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職業教育供給與企業、學習者需求等方面。產生這些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理念理解不深刻,第三方評價、社會監督在職業教育治理機制中的參與還停留在設計層面等。1+X證書制度本身蘊含了社會評價組織的參與、行業企業的用人支持等理念,要落實適應國家現行職業教育政策的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建設,需要大力推進1+X證書制度,通過1+X證書制度消解治理主體在認知上的差異。
第一,1+X證書制度突出了職業教育提升職業技能的核心內容。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而就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行業技能和基本素養。1+X證書制度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能導向”,突出以系統性提升學習者職業技能為核心的類型教育特征,而這正是職業教育的基礎。第二,1+X證書制度強化了職業教育促進公平的終極目標。職業教育是面向全體職業群體的教育,理論上不只是學校學習者能參與,其他相關的勞動者也可以便利參與。在推廣1+X證書制度的過程中,會促進教育機構深入思考其他參與者的問題,在促進共同理解的同時,提高各個參與主體的主動意識。第三,1+X證書制度彰顯了職業教育的公共屬性。在組織層面,1+X證書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公共性,能有效支持職業教育分權機制建設。從具體運行來看,體現為政府頂層規劃、市場需求導向、教育與產業對接、技能形成平臺搭建,包含了職業教育治理的多元、協同、法治等理念,多元利益主體通過1+X證書制度的推行形成共同理念,可以有效推動適應1+X證書制度下的治理體系變革。
(二)按照1+X證書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整體思路創新職業教育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的根本問題是治理主體歸屬和主體之間的分權問題。從1+X證書制度全方位融入職業教育治理體系來看,涉及職業教育的多個方面。
從層級來看,政府強化了頂層設計,按照1+X運行規則有序支持不同社會評價機構介入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對社會評價機構分權,同時依托1+X證書試點的開展情況予以經費支持,引導教育機構通過自身調整,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能本位,逐漸改變其話語通道和方式。從因素來看,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規劃、職業教育課程管理、職業教育教學管理、職業教育經費管理、職業教育師資與支持服務性人員配備、職業教育治理保證體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職業教育課程管理方面強化了基于工作任務的“新技術、新工藝”等的及時融入,這對職業教育現有治理模式及其運行模式的挑戰是巨大的。從環節來看,1+X證書制度在職業教育治理的計劃、決策、執行與反饋等相關環節都蘊含了豐富的意涵,各個利益相關體何時適合參與何種環節的決策,又通過什么途徑參與,在哪些環節上又具有決策權,這些都需要系統地進行結構性調整。基于此,在本質上講,1+X證書制度下的職業教育治理變革是以職業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治理變革,是全面支持各個職業教育主體積極參與的模式變革,體現為治理結構變遷、治理內容變化和治理路徑的拓展,最重要的就是解決職業教育治理過程中社會參與不夠、企業支持不足、學校自主權不夠、政府權力不當的問題。
(三)系統性重構適應1+X證書制度的職業教育治理制度體系
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建構較之于管理模式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上,“依法”和“依規”是基礎。1+X證書制度與現行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有較大的沖突。從辦學主體來講,學校是辦學的主體,政府通過資源的調配控制辦學行為的模式發生了改變。1+X證書制度強化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學校混合式辦學,對辦學主體的辦學行為如何進行有效的規范,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支持。從學校內部來講,在傳統職業教育中,只需要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模式,并輔之以特定的教學管理制度,就能完成政府賦予職業教育的職責。但1+X證書制度框架下,職業院校需要向社會提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必須從師資、場地、評價能力等方面做出改變,這對現有的管理體系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比如,職業院校教師參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其工作量如何認定和計算;1+X證書制度強化了學習者的自由流動,鼓勵學習者通過不同的途徑習得學習成果,并支持轉換成相應的學分,那么應該如何進行學生管理,尤其是開展班級教學。基于此,強化學校的自主管理,強調“政府放權、學校立制”的系統性制度建設,以最大程度實現與1+X證書制度相契合的治理制度建設,是優化職業教育治理過程的前提。
首先,需要按照1+X證書制度的治理要求開展頂層設計,按照“開放、共享、協同、創新、多元”等核心理念,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統一的治理標準,實現1+X證書時代的職業教育治理制度創新。其次,需要重視信息流在職業教育治理制度上的作用,強化數據在治理過程中的支撐作用。1+X證書制度是強調將新業態所蘊含的職業技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用的制度,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強化信息的支持力度,強調以數據為證據的話語表達方式,需要在制度建設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最后,需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強調多元主體和平行部門在整體制度框架中的作用。1+X證書制度對社會運行體系制度和學校運行體系制度都提出了要求,如何從各個層次、各個部門中強化內生動力,實現系統性的配套支持,是1+X證書制度落地并持續得到健康發展的堅實保障。
(四)按照1+X證書運行的邏輯完善職業教育治理機制
機制是從機器的構造與動作原理引申而來的概念,用來“描述組織間要素及其相互關系”16,治理機制解決的是分權如何運行的問題。傳統的職業教育治理是按照政府控制的模式,通過科層結構設計和部門職能劃分來實現治理,其突出特征是管理思維和控制思維在職業教育治理機制中的應用。從1+X證書制度運行的邏輯來看,需要通過規則重塑職業教育治理的運行機制。
首先,在形式上,需要強化政府服務、學校主體的運行模式。政府需要逐步向學校放權,向第三方評價機構分權,通過建立信息平臺,收集相關數據,集中做好服務和評價引導工作。學校要重塑治理規則,通過企業參與機制、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融入機制、學習者自由選擇機制等相關治理規則的建設,塑造新的治理實踐運行機制。其次,在層次上,需要強化上下協同和左右溝通。需要按照1+X證書制度運行的邏輯,對不同層次的治理內容進行規整,尤其是要改變因為信息壟斷造成的閉塞模式和狹隘的部門意識造成的利益觀,構建打通“五臟六腑”的運行體系。最后,在功能上,要強化激勵功能、制約功能和保障功能的協同。1+X證書制度在初期運行中,需要政府和學校提供經費激勵,中期需要加大制約力度,將職業教育項目、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職級晉升等與1+X證書制度進行“利益”捆綁,后期需要完善保障制度,重點強化與職業技能等級相關的社會地位保障、大數據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實施效果保障,通過不斷完善的運行體系,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治理的作用。
職業教育治理是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治理,1+X證書制度通過給相關主體賦權、給相關主體賦能、給相關主體拓展話語途徑等形式,帶來了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變革與升級的契機,在解決治理主體的理念性沖突、職業教育人才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甚至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困境等重大治理問題上有深層次的改革意義。一方面,1+X證書制度為職業教育治理優化提供了指引,帶來了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條件的優化,強化了企業參與等治理特征;另一方面,在職業教育治理變革過程中,也要規避1+X證書制度改革本身過度市場化、教學過程過度培訓化等不良傾向,堅持職業教育公益性、公共性、系統性、職業性等治理理念,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的“向善”,更好地服務職業教育整體生態的形成。
[注釋]
①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Z].2019-01-24.
②徐小容,朱德全.職業教育質量治理:公共之“道”與理性之“路”[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
③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教職成〔2019〕6號) [Z].2019-04-04.
④⑨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6,11.
⑤徐飛.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構成框架與實現路徑[J].職教論壇,2018(4):143.
⑥李進.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治理現代化[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20.
⑦劉玉萍,吳南中.職業教育生態化治理:價值內蘊與路徑選擇[J].教育學術月刊,2019(7):14.
⑧南旭光,汪洋.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治理的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18(18):26.
⑩江必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光明日報,2013-11-15.
11孫長坪.高職院校治理能力建設之維:治理體系+運行機制[J].現代教育管理,2019(12):88.
12南旭光.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治理模式變革與推進路徑[J].職教論壇,2018(7):13.
13閆智勇,姜大源,吳全全.1+X證書制度的治理意蘊及誤區規避[J].教育與職業,2019(15):6.
14褚宏啟.中國教育管理評論——審視現代學校制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1.
1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研究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3.
16吳南中.學分銀行建設的動力機制及其構建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