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摘要]高職工科專業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當前,高職工科課程顯現出銜接不力的問題,即“橫向連接不實、縱向連接不暢”。文章遵照“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縱橫交錯”的銜接原則,建立“球極式”課程銜接模型,表現為“一個中心、兩極引領、三維連體、多元互通”。
[關鍵詞]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動作技能;智慧技能
[作者簡介]王小剛(1979- ),男,江蘇徐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江蘇 ?揚州 ?22512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基于最近發展區的高職工科課程思政研究”(項目編號:2019JSJG442)、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校級科研課題“高職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探索”(項目批準號:院科技〔2019〕18號)和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課題“‘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以《機械產品課程設計》為例”(項目編號:2019XJJG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0-0092-04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要對高職院校實施擴招,人數是100萬人,以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百萬擴招豐富了高職教育對象,促使高職辦適合的教育。在生源多樣化背景下,高職工科專業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探索新型課程銜接模式,優化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實施路徑。
一、高職工科課程銜接需求
高職工科專業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工科課程銜接對進一步推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方式與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條件密切相關,隨著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直接體現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性質。筆者對工業變革下勞動特征進行了分析,如下頁表1所示。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2016年,我國成為《悉尼協議》成員國。《悉尼協議》是工程教育與工程師國際互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學制為3~4年的工程技術教育,與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相對匹配。《方案》提出,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可見,高職工科專業要主動適應工業4.0發展趨勢,與時俱進,把職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吸納到教學中,以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創新性;要主動對接《方案》,加強學生先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高職工科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
百萬擴招豐富了高職生源構成,擴招生源類型不同、文化基礎差異對教學內容提出了多樣化需求,然而現有高職工科課程應對乏力,難以適應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和終身學習的需求。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當前,高職工科課程顯現出銜接不力的問題,即“橫向連接不實、縱向連接不暢”。
1.橫向連接不實。高職工科現有課程技術滯后,割裂了“行業、企業、職教”的技術共同體,打斷了橫向連接。
第一,橫向連接不實之因。高職院校近年興建的校企聯合學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成立學院,難實際投入”。由于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組織,校企合作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增加收益是企業關注的焦點;學校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辦學水平提高是學校關注的焦點。兩者追求的目標并不一致,導致企業參加校企合作不積極,經費投入有限。其次,“互相聘用,難實際履行”。高職院校聘請企業名師、技能大師做兼職教授,企業聘請高職教師做技術顧問,但往往合作效果不佳,最終停留在“聘書”形式上。最后,“互設基地,難實際應用”。高職院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但企業由于生產任務繁重、接待能力不足,難以安排學生進入現場進行一線實踐操作;企業在高職院校設立研發基地,但由于院校教師水平有限,難以給企業提供有效指導和實質性幫助。
第二,橫向連接不實之果。橫向連接“有名無實”的客觀情況,迫使高職工科專業只能根據學校固有資源開發課程,難以緊隨行業企業的先進技術,課程內容單一、陳舊,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佳。例如,高職機械專業斥巨資購入高性能機床,但由于缺少工業樣件,所以只能進行基本功能演示,無法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無法培養學生高檔數控機床的“維護、維修、保養、應用”能力,無法實現高質量對口就業。
2.縱向連接不暢。2019年前,高職縱向連接對象主要為中職生。中高職課程銜接,路徑上有“重建”與“重組”之爭,邏輯上有“知識內在”與“能力發展”之辨,分段上有 “一貫制”與“分立式”之異,分擔上有“權利基礎”與“能力原則”之問,諸多疑問對通道式縱向連接形成阻礙。中高職課程銜接不暢,導致工科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三、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模型構建
高職“百萬擴招、訓育結合”對高職工科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培養模式、人才標準等亟待改革,因此筆者提出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模型。
1.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的原則。一是課程橫向技術銜接的“兼容并蓄”原則。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促生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變革。高職工科課程銜接既要“兼容”基礎工業、新興工業的技術,也要“并蓄”工業人才職業能力發展需求。
二是課程縱向技能銜接的“融會貫通”原則。工程技術指的是工程實用技術,即人們應用科學知識或利用技術發展的研究成果于工業生產過程,以達到改造自然的預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人們改造客觀自然界的活動離不開工程技術,工程技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是現代工程技術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然而,現有工程技術人才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總量不足,難以適應行業企業發展需求。高職工科課程銜接要“融會”專業崗位多項技能,“貫通”單項技能上升渠道,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是課程實施路徑銜接的“縱橫交錯”原則。高職工科課程在實施路徑上,要“縱橫”連接技術、技能要素,“交錯”多種學習需求,生成多元接點,為學習者提供終身學習支撐。
2.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模型。遵照“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縱橫交錯”的銜接原則,建立“球極式”課程銜接模型,表現為“一個中心、兩極引領、三維連體、多元互通”,如圖1所示。
“一個中心”是以“職業技能”為中心。高職工科專業長期以培養“崗位能力”為核心,實踐表明存在嚴重缺陷,培養出來的技術技能人才缺乏可遷移技能。當前,在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諸多崗位已經融合,甚至消失,但面向“崗位能力”的高職工科專業對此應變乏力。本模型以“職業技能”為中心,根據職業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動作技能、智慧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
“兩極引領”是以“動作技能、智慧技能”為引領,應對高職教育對象的變化,滿足學生終身學習需求。當前,高職招生對象發生了變化,增加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這樣一些群體,生源類型越來越豐富。本模型圍繞“動作技能、智慧技能”兩極,建設工科專業課程資源,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如加強慕課、云課堂等線上資源供給,以及線下菜單式實踐技能培訓,為泛在學習和彈性學習提供支持。
“三維連體”是從“技術、技能、教育”三個維度,形成技術互連、技能提升、教育互通的課程體系。“球極式”課程銜接,吸納企業先進技術和創新成果作為教學內容,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同時,使學習者在實際工作情境中,按照行業企業的要求,應對各種實際生產與服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變化,建立認知范式,獲得學習經驗,提升職業能力。高職工科專業課程設置不再單純地強調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更注重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
“多元互通”是落實百萬擴招和職教20條的內在要義,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重構高職工科課程體系,實施彈性學制,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每位學習者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通道,實現個性發展。例如,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方案》指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借鑒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訂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試點工作要進一步發揮好學歷證書作用,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綜上所述,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的特征是“技術互連、技能互聯、路徑互通”,有利于激勵學習者的內生動力,將學習者引向工作世界,學以致用、學有所成。
3.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的作用。一是豐富教育方式方法。高職工科專業通過“球極式”課程銜接,滿足“訓育結合、終身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加強課程建設,針對學生個性需求制定成長路線;豐富課程供給,實現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促進工科專業調整;實行學分績點制,滿足學生泛在學習和彈性學習的需求;進行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設計與開發,并根據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更新。
二是完善評價機制。高職工科專業學生評價以成果為導向,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緊密結合。同時,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完善實踐教學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通過吸納行業企業參與課程建設和學生評價,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
三是促進學生自我提升。高職工科專業通過“球極式”課程銜接,豐富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意識。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對工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工科“球極式”課程銜接,與區域發展、產業發展、人才成長需求相適應,遵照“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縱橫交錯”的銜接原則,吸納行業企業參與課程體系設計,有利于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東,盧兵.中高職課程銜接難題破解的基本策略再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36):115-116.
[2]李秀媚.現代職教體系視域下的中高職專業課程銜接[J].教育與職業,2017(8):19-23.
[3]李鵬,石偉平.中國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與行動路徑——《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內容分析與實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106-114.
[4]匡瑛,石偉平.論高職百萬擴招的政策意圖、內涵實質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92-96.
[5]師慧麗.工業4.0時代技術技能型人才:內涵、能力與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17(16):29-33.
[6]周曉龍,張忠偉,孫偉清.《悉尼協議》對我國高職工科專業群建設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8(16):97-100.
[7]向文波.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探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19-21.
[8]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78.
[9]劉曉,梁晨.促進流動性學習: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轉換體系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54-59.
[10]胡俊,杜傳忠.人工智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20(3):94-101.